今年82岁的梁奶奶,30年来被腿疼折磨,两条腿时常肿胀得不能走路,特别到了冬天非常严重,听说可以“冬病夏治”,7月22日就在女儿陪同下来到北医三院延安分院(延安市中医医院)针灸科就诊,第三天梁奶奶的腿开始消肿,自己走路都不需要女儿搀扶,老人激动得对医生竖起了大拇指。
“冬病夏治”是传统中医药疗法中的特色疗法,近年来受到广大群众的青睐。那么这种传统中医药疗法“冬病夏治”究竟是怎么治病的呢?为此,我们采访了北医三院延安分院针灸科副主任高莉。
何谓“冬病夏治”?
高莉说,所谓“冬病夏治”,就是传统中医针对冬天易发生的疾病或冬天症状加重的疾病,在病情相对缓解的夏季进行调治补养以达到减缓发作乃至控制的一种调养方法。中医强调“春夏养阳”,夏季三伏天正是阳气最盛、肺脏气血通畅的时候,此时,在人体的内外部环境都处于阳气充盛状态的有利条件下因势利导,可以祛除寒邪、蓄养阳气、调节人体阴阳平衡,提高患者自身免疫力,有利于虚寒性疾病的康复。
几种“冬病夏治”的中医方法
众所周知,有了病要看病吃药,但也并不是所有的病都得吃药。中医中的特色疗法,就是不吃药、少吃药或中药外治,也可以达到治病目的。
高莉说,目前“冬病夏治”中医临床上运用最多的是督脉灸、温阳罐、中药火疗、温灸刮痧、易瓷顶火罐灸及穴位敷贴。
一、督脉灸
“督脉灸”又名长蛇灸、辅灸,是将督脉所取穴处进行常规消毒,在脊柱正中线撒上特制中药粉,将生姜切碎,铺一条于督脉上,再铺上艾绒,进行施灸,是督脉灸与中药外用相结合的疗法。
二、三伏贴
“冬病夏治”穴位敷贴是我国传统中医药疗法中的特色疗法,是根据《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春夏养阳”的原则,利用三伏天气温高、阳气盛的有利时机,在特定的穴位上贴敷中药,调整人体阴阳平衡,使冬季或受凉容易反复发作的疾病,在病情相对缓解的夏季得到治疗,以减少疾病的发作次数,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三、温灸刮痧
温灸刮痧是一项融合艾灸和刮痧的特色中医治疗技术,刮痧通过刮拭身体特定部位,以达到“活血化瘀,祛瘀生新”的作用,还可反射性活跃全身的血液循环,增加组织血流量,促进心脏、血管、微血管和淋巴的循环,达到消瘀散结的作用,艾灸则通过温通血脉达到活血化瘀的作用。
虚寒型疾病,如胃炎、慢性咳嗽;痰湿型疾病,如肥胖、便秘;风寒型疾病,如感冒、骨关节疾病;血瘀型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刮两肋可以疏肝解郁,刮腹部可以减小肚子,刮头部可以提神醒脑,刮颈肩可以活血舒筋,刮脚底可以缓解失眠。
四、易瓷顶火罐灸
易瓷顶火罐灸可以逐寒祛湿、疏通经络、祛除淤滞、行气活血、消肿止痛、拔毒泻热,具有调整人体阴阳平衡、解除疲劳、增强体质的功能,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治愈疾病的目的。所以,许多疾病都可以采用易瓷顶火罐灸疗法进行治疗,例如肌肉关节筋骨疼痛,按中医的辨证多属风湿入骨。易顶瓷火罐灸可以慢慢吸出病灶处的湿气,同时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达到止痛、恢复机能的目的,从而治疗风湿“痹痛”筋骨酸楚等不适。
五、中药火疗
三伏天“火疗”是我国传统医学中最具有特色的伏天保健疗法,它是依据“天人相应”、冬病夏治、春夏养阳等理论。利用全年中阳气最盛的三伏天,人们体内阳气最盛的时机,应用具有温经散寒、补虚助阳的火疗,通过对经络腧穴的温热刺激,通过火疗令阳气渗入穴位经络,通过经络的气血直达病处,标本兼治。火疗有温经通络、行气活血、祛寒逐湿等作用。
六、温阳罐
现代人作息时间不规律、劳倦过度、贪食寒凉,这些都在耗损着阳气,而人体脏腑的运转、经络的运行等一切生理活动都离不开阳气的推动。温阳罐能调理阳虚体寒湿重,其原料与技术操作都体现了绿色健康的原则。罐体采用含铁丰富的陶土和砭石粉以及多种原矿粉为原料,经过特定比例高温烧制而成,将排寒补热相结合,改变了传统罐只能驱寒而无法补热的缺点。温阳罐通过腹部温补,温煦一身元阳、通经活络、温中暖胃、健脾祛湿,身体暖起来,使阳气不断升发,增强免疫力。
“冬病夏治”要注意些什么?
任何治疗方法都有适应症和禁忌。那么,“冬病夏治”要注意些什么呢?
高莉提醒大家,首先,“冬病夏治”慎用辛燥之品,以防伤阴。夏季气候炎热,易伤阴液,而辛温香燥之品容易导致燥热内盛,暗耗津精,所以应慎食肉桂、花椒、大茴香、小茴香、狗肉、羊肉和新鲜桂圆或荔枝等等。
其次,忌大量服用寒凉之品。夏季炎热,往往易贪凉饮冷,若大量进食寒凉之品,则易致中阳受损,脾胃虚弱,甚至损及一身之阳气,轻则泄泻腹痛、恶心呕吐,重则造成阳虚宿疾。
再次,慎食大量肥甘滋腻之品。因为夏季易生暑湿,湿热之邪易侵袭人体,若服用大量肥甘之品,则易导致内外湿热之邪合击人体。
最后,忌过量运动,以免汗出过多,导致气阴两虚。
高莉说,“冬病夏治”连续治疗三个疗程(即三个夏天)效果会比较显著。仅仅依靠一个夏天的治疗是不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