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布银
《黄龙县志(1991—2010)》出版后,工作人员赠我一本,90万字的志书,捧在手上非常厚重。工作之余,我前后用了半年多的时间,反复认真阅读。每每沉浸其中,许许多多的物和事,一次次清晰地在我的脑海里回旋,把我带回那段难忘的岁月。
1993年,我从学校毕业,分配到黄龙工作,迄今已近30个年头了。这本志书记载的是黄龙县九十年代初期之后20年的历史,都是我亲历和见证过的事情。
志书中记载的20年,可以说是黄龙发展史上突飞猛进的20年。这20年间,给我感受最深的,首先是城乡面貌的巨大变化。那时候,县汽车站只是几间破旧的瓦房,泥土院。第一次来黄龙报到上班,刚好赶上雨天。从车上下来,踏上这块土地的第一脚,就踩在泥水里。如今的车站异地新建,成为当地一道靓丽的风景。原址重建的影剧院更是焕然一新。城区的南河滩、后街、北山脚下、曹店村等等,都拆除了昔日凌乱不堪的民宅,建成现代居民小区。机关单位、乡镇包括农村,办公、生产、生活环境得到彻底改观。特色小镇、新农村建设的新气象,遍布全县每个角落。其次是交通的改善。“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是黄龙之前路况的真实写照。直到九十年代初,这里的砂石路面在所有路段中还占相当大的比例,交通并不发达。20年来,黄龙各个路段全部铺上柏油路。特别让黄龙人引以为傲的是,横贯东西的青兰高速,穿越辖区,从而改写了黄龙不通高速的历史,也将黄龙旅游及其他各项产业发展引入了快车道。第三是旅游及各项产业发展迅速兴起,势头强劲。历史上的黄龙,以收容难民开荒种地得以发展起步,地广人稀,是典型的农业小县、林业大县,经济基础薄弱。进入九十年代,县委、县政府致力于突破制约发展瓶颈,依托资源禀赋,紧密联系实际,强力推进“以绿兴绿”发展战略,大力发展核桃、苹果等绿色产业,推广高产玉米科学种植技术,鼓励群众开展中蜂养殖,实现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历史性跨越。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助推黄龙全域森林生态旅游,从而将养在深闺中的“天然氧吧”推到了世人面前,让黄土高原上的“香格里拉”名扬四海。
不仅如此,20年间,黄龙的教育、医疗等社会各项事业都蒸蒸日上,使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小县,跻身于全市综合考核排名前列。在被世人啧啧称道、刮目相看的同时,也由衷让我这个“老黄龙”为“第二故乡”日新月异的巨大变化而感到无比自豪和骄傲。
读完之后,掩卷长思,总体认为:《黄龙县志(1991—2010)》内容齐全,涵盖了方方面面,无一漏缺。能坚持实事求是,记载客观、详实,章节划分和设置也比较科学合理、规范严谨,不愧为一部上乘之作,是一部阅读性、史证性俱强的集大成者。
阅读《黄龙县志(1991—2010)》时,我们最好与之前出版的县志相结合。一则更能全面地了解黄龙走过的风雨历程,从而激发读者热爱黄龙、建设黄龙的豪情壮志;二则更便于从发展过程中总结成功经验,汲取失败教训,为未来发展铺平道路;再则,今年又恰逢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全党上下正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借此机会,读者朋友可以通过系统研读《黄龙县志》,进一步深入了解黄龙这片热土上发生过的红色故事,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为建设黄龙蓄积更大的力量。
鉴史察今,兴替愈明。今天,翻开这部沉甸甸的《黄龙县志(1991—2010)》,透过黄龙20年间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深切感受了黄龙20年来的沧桑巨变,不禁令人由衷赞叹:这20年,是黄龙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这20年,开启了黄龙发展史上崭新的一页,为续写黄龙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