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的完整中文版1920年在上海发行,翻译者是陈望道先生。
1848年2月,《宣言》在伦敦正式发表。而当时的中国,刚经过鸦片战争,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轰击下,危机四起、苦难深重。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宣言》才引起国人的高度重视。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但直到1919年,这本书仍然没有完整的中文译本。
陈望道早年在日本早稻田大学就读期间,就结识了日本早期的社会主义者河上肇、山川均等人,并深受他们影响。回国后,他又经受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洗礼,不仅具备较高的中文文学素养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而且精通日语。在陈独秀等人的推动下,他开始承担《宣言》的翻译任务。为了专心致志做好翻译工作,他带着书秘密回到家乡浙江义乌的分水塘村。这是一个非常贫穷落后的小山村,他只能住在一间小柴屋里,在昏暗的灯下,如饥似渴、夜以继日地钻研书中蕴含的思想精髓,每日字斟句酌、反复推敲,力求精准、生动且便于理解。
1920年4月下旬,《宣言》的译稿终于完成。当年8月,在上海正式出版。这本书一经问世,工人阶级和先进知识分子立即争相购买、传阅,反响极为强烈。初版印的1000册很快被抢购一空,供不应求。一个月后,《宣言》再版,又印了1000册,仍然销售一空。应广大读者的一再要求,到1926年5月,陈译本已重印多达17版次。这期间,为了避开一次次的查禁封锁,这本书三易书名,四改译名,六换单位,创造了出版史上的传奇。
翻译《宣言》后,陈望道被反动派列入“黑名单”,多次险遭毒手,但他并不后悔自己的选择,他说:“我这人是不大知道怕的。”
《宣言》深刻地影响着百年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可以说,就是这本书,直接催生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就在《共产党宣言》全译本出版的同一个月,上海成立了中国大地上最早的共产党组织,名字就叫“中国共产党”,陈独秀亲自执笔,起草了一份《中国共产党宣言》,宣告中国将建立无产阶级政党,并以“中国共产党”命名。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给大家生动地讲述了陈望道译书时的一个故事。一天,一个小伙子在家里奋笔疾书,妈妈在外面喊着说:“你吃粽子要加红糖水,吃了吗?”他说:“吃了吃了,甜极了。”结果老太太进门一看,这个小伙子正埋头写书,嘴上全是黑墨水,而旁边的一碗红糖水,根本没动。这人是谁呢?就是陈望道。他后来自我解嘲道:真理的味道非常甜。
百年来,在《宣言》的影响下,许多革命青年一旦尝过了“真理的味道”,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便从未改变。今天,作为新时代少年儿童的我们,也应从《宣言》中汲取信仰之力,从小立志,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而努力学习、奋斗终身。 (讲述者为延安市新区第一小学红色宣讲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