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锁斌在南泥湾讲党课时,与民兵们合影 通讯员 郑泽鹏 张建刚 记者 常青
“我在对越自卫反击战战场上共计战斗了11天,但这11天里发生的事,却是我一生中最最难忘的经历。”李锁斌感慨万千地对记者说道。李锁斌,共产党员,黄龙县白马滩镇石门村人,1958年出生,1978年参军入伍,1979年参加第一次对越自卫反击战,因在战场上表现突出,荣获二等功。
生死时速 两小时搭建生命线
1978年,李锁斌入伍于原成都军区50军149师,1979年1月份部队进入一级战备,同年2月20日晚10点,部队接到行军命令,全员迅速集结后从眉山县(今眉山市)火车站出发,2月21日傍晚到达云南和越南交界处。
当时李锁斌所在的部队和越南之间只有一条河,眼看着河对面的越南兵端着枪扫射,部队怎么也过不了河。这时,首长一声令下:“工兵架桥,2小时内必须完成。”可难以想象的实际困难却摆在眼前,河水湍急宽阔,在河对岸不到10米处就是敌军不停扫射的火力,向前一步就是鬼门关。工兵们冒着随时牺牲的危险,争分夺秒、克服重重困难,只用了1小时40分钟就提前完成了任务,给部队争取了宝贵的作战时间,部队顺利向前挺进。但没有人知道当时有多少工兵战士在冰冷的河水中失去了生命,连尸体都被水卷走。
死守阵地 一步都不能后退
李锁斌是一名医疗兵,跟随的部队是一个尖刀营。过河后,由于情况紧急。部队抛弃辎重,开始急行军,经过两天一夜地翻山越岭、长途跋涉终于到达指定作战场,还来不及喘息就立刻投入战斗。
部队任务是负责敌后包抄,主战场是一个山坡,坡对面的敌军是一个炮兵阵地和一个女兵营,有2000多人,而我军只有不到900人。
李锁斌说:“敌军不停地向我军驻扎的山顶炮击,我军死守阵地,战斗异常激烈时,我军的重机枪和轻机枪突然出现故障,不能连发。敌军趁机冲到山顶,距离我军只有六七米,眼看防线即将失守,这时听见狼烟炮火声中传来‘打’,5班班长李松发、6班班长李留德边喊边带头向前冲,手持冲锋枪不停扫射,只看见最前排的越南兵倒下了,后面的越南兵也倒下了……紧接着全员发起冲锋,眼看死伤越来越多,敌军愈发恐慌,便匆匆退了回去,我军又重新堵住了缺口。”
不畏牺牲 枪林弹雨往前冲
“我永远记得团政委牺牲的那一天。”李锁斌望着窗外,战时的情景在脑海里再次翻滚。
那天团部要求侦察地形,情况危急、任务艰巨,团政委亲自执行侦查任务。政委还没下山头,一发炮弹直直打在了他身旁,身上顿时千疮百孔、鲜血直流。李锁斌和战友冲上前去准备营救政委,可还没到跟前,一发炮弹直接打在了政委身上,政委的两条腿瞬间变了样,血肉模糊。冒着枪林弹雨,李锁斌和战友把政委拖回阵地,前往后方抢救的途中,人就牺牲在了担架上。
李锁斌正在高处给受伤战士包扎伤口,听到班长说不远处有战友受伤了,他便匆匆下山救治。在救治结束后返回途中,敌人的冷枪不停地放,他左右躲闪着往回跑,找了棵树作隐蔽,这才躲过了敌人的扫射。回到营地之后,突然感觉到脚底一阵发麻,低头看才发现脚底被子弹擦过流下的血痕。
“你可能无法理解那么多人受伤倒在你眼前,你一刻也不敢停,但还是因为伤员过多,根本抢救不过来的那种痛苦和绝望,你也不能体会眼睁睁地看着一位十七八岁的小伙子因为胸口中弹,口吐鲜血地牺牲在我怀里的无助与悲凉。”李锁斌眼圈泛红。
“转眼间30多年已过去,今年是建党100周年,和当初相比,我们的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的国家综合国力更加强大,我们的生活安定富裕,我们的孩子能够健康成长,这些都是党带给我们的变化,没有伟大的党就没有今天的幸福生活,愿蓝蓝的天空下我们的红旗永远飘扬!”这是一位老兵发自肺腑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