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
刘正富:做现代牧羊人
通讯员 白杨越
刘正富的妻子在检查羊羔健康情况
  清脆的铃铛声,牧羊人挥舞着鞭子,随着一阵吆喝,一只只羊便从山头走来……在陕北,每天都重复的这个画面,如今已成为57岁的刘正富的回忆。
  刘正富是黄龙县崾崄乡崾崄村村民。近日,记者见到刘正富时,他正在自家院子里给圈养的50多只羊喂饲料,伴随着隆隆的机器声,预先混好的草料被压成小小的颗粒,在饲料棚的地面上摊着。
  “现在羊就吃这个,像我圈里这些羊,一上午有三四桶就够了。”他指着新买的颗粒机向记者介绍道,“以前不压颗粒的时候,光干草就得分三批喂,而且浪费比较严重,现在可方便了。”
  刘正富一家是从志丹县迁过来的,在陕北,农民有养羊的传统。在以前,放羊属于靠山吃山被动选择,而现在,养羊则是一个致富的门路。说到这里,老刘给我们讲起了他和羊的不解之缘,从小时候看着父辈在山上放羊,再到后来自己养羊,他没有和羊分开过。
  2002年举家迁到黄龙后,他开始了自己的第一次养羊,最开始只养了10多只,慢慢发展到现在的30多只,但由于封山禁牧的影响,加之没有圈养的条件,无奈只能草草收场。
  第二次养羊是2008年,但当时的羊肉价格不景气,三十多只羊最后只能勉强保住本儿转手给了羊贩子。虽然两次养羊都没有见到效益,但老刘就是有一股陕北汉子的倔强,认定的事情就一定要做好。
  2017年,当时已经53岁的刘正富第三次搞起来养羊,这一次他有自己的理由。“我年龄大了,农活太重的也干不动了,养羊能相对轻松,为了娃们,我还得坚持干下去!”和大多数家长一样,他的出发点依旧绕不开孩子。
  皇天不负苦心人。从2017年到现在,羊群规模由开始的7只发展到现在的50多只,数量上已经翻了好几番。这一次,他成功了!刘正富算了一笔账,按照现在这个规模,最多需要两个人,他和妻子完全可以照看过来,相较于以前放养,人力成本这方面可以说是大大降低了,还能顺带地经营自己的玉米跟核桃。
  因为管理得当,也没有添加饲料,他家的羊肉远近闻名,甚至有不少外地人驱车前来买羊。“去年羊没舍得卖,但是有个西安的老板硬‘缠’着买了三只!”说起自家的羊,刘正富一脸骄傲,“我这羊不愁卖,尤其过年那阵,都是提前预订的。”
  在刘正富看来,现在的好日子来之不易。回忆起以前的苦日子,老刘仍旧难掩悲伤,“以前遇到羊羔生病,一点办法也没有,看到羊生病,挺心疼的。”“但现在不一样了,对于我这种养殖户,县上每年都提供疫苗,像口蹄疫、小反刍这些现在影响都不大,防疫站也会给我们提供免费培训,管理科学了,羊羔成活率也大大提高。”对于现在的好政策,老刘也表示很满意。
  谈到以后的规划时,老刘说自己并没有歇下来的意思。“我还能干,要等娃结婚了!”
  老一辈人离不开的赶羊鞭子、铲子,已经挂在墙上久不使用,在退耕还林的大潮中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圈养的配套机器,牧羊人挥舞鞭子的场景,如今只留存在人们的记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