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俗称“脑中风”,包括脑梗死和脑出血。脑卒中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死亡率高和经济负担沉重的特点,是目前我国致死、致残的首位病因。
但是,由于大众对脑卒中的知识缺乏,操作失误,导致产生极其严重的后果,让人后悔莫及。那么,脑卒中防治中有哪些常见的误区,怎样避免操作不当导致不应该有的悲剧发生呢?
为此,我们采访了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二病区主任、主任医师范百亚。
误区一:突发肢体瘫痪,等一等也能缓过来
范百亚说,怀疑得了脑卒中应尽快去医院,千万不要等。千万,千万!!
他说,我国70%以上的脑卒中是脑梗死,其最有效的治疗是静脉溶栓和取栓手术治疗。但是,静脉溶栓治疗对“时间”的要求极为苛刻,必须在发病4.5至6小时内接受治疗才能大大提高成功率;而即便是取栓手术,最长时间也只有16至24小时。
虽然还有几个小时的时间,但是治疗越早效果越好。静脉溶栓和取栓手术之前还需要做些检查,也需要时间,卡着点到医院也治不了。
误区二:得了脑卒中,要奔着大医院去
得了脑卒中,赶快到医院去,但到哪些医院最好呢?别慌——
范百亚说,最近的医院才是治疗效果最好的,切忌奔向“大医院”。因为脑动脉一旦闭塞,脑细胞以每分钟190万个的速度不断死亡,因此,脑梗死急救早一点,脑细胞的损失就会少一点,患者生存的希望就会大一点,残疾的可能就会低一点。目前,我国很多医院都能够对脑梗死患者进行静脉溶栓或动脉取栓治疗,只要及时赶到这些医院,脑梗死患者就能得到最及时、有效的救治。
因此,“时间就是生命”,一旦得了脑卒中,要到距离最近且有救治能力的医院就诊,而不是花几个小时的时间奔向大医院。
误区三:年轻人不会得脑卒中
有人说,我这么年轻,怎么会得脑卒中?这话可不好说。
范百亚说,年轻人甚至儿童都有可能得脑卒中。研究数据显示,80%以上的脑卒中为中老年人(>45岁),因此,中老年人是脑卒中的好发人群。但是,大约20%的脑卒中为年轻人甚至儿童。
为什么呢?年轻人生活压力大、活动少、经常熬夜,不少人还有抽烟、酗酒、油腻饮食等不良习惯,这些都有可能诱发脑卒中。实际上,任何年龄的人都可能发生脑卒中,而且现在脑卒中也出现了年轻化的趋势。
因此,不要认为脑卒中是老年病,年轻人一样有发生脑卒中的可能。
误区四:每年输1次液“通通血管”,能够预防脑卒中
常常有人说,到医院定期通血管,预防脑卒中。这样做科学吗?
范百亚说,血管没堵,不用定期通血管,也不能预防脑卒中;血管堵了,定期输液也通不开。每到秋冬交替等季节很多人会到医院排队接受静脉输液,认为这样可以疏通血管,预防脑卒中。虽然这样的做法很普遍,但并没有科学依据。
当无脑卒中症状时,脑血管并未闭塞,也没有必要疏通血管;即便是血管堵塞,应用改善循环作用的“疏通血管药物”,也不能真正地起到疏通血管的作用,只有溶栓药物才能够真正地疏通血管。
国内外专家不推荐定期“疏通血管”的做法,不仅没有依据,并且药物的不良反应可能造成损害。真正能够预防脑卒中发生的做法是控制好导致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包括吸烟、酗酒、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和高胆固醇血症等,要有效预防脑卒中的发生需采取药物治疗、改善生活方式等多种措施。
误区五:脑梗死后,血脂正常了可以停用他汀类药物
许多人认为,脑梗死后,血脂正常了,他汀类药物就可以停用了。这种做法可取吗?
范百亚强调,只要没有不良反应,他汀类药物不能停。他汀类药物是目前最有效的调脂药物,被广泛用于心脑血管疾病中,降脂的同时,也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目前国内外专家推荐,只要患者能够耐受,他汀类药物应长期服用。有研究提示,停用他汀类药物可能会增加心梗或脑梗的发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