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老兵诗词里的家国情
●程良宝(前排左)向店头镇第二小学捐赠图书
●程良宝在诗书画笔会上练笔
通讯员 徐婧
“温史知来路,回眸励去途。初心坚守者,大考不曾输。”在光明日报社、中华诗词学会、《诗刊》杂志社举办的“百年芳华 丹心向党”诗歌征集活动中,黄陵诗人程良宝的这首《重温党史》在1万余首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优秀奖。
这样一位有着43年党龄的老党员、一辈子的老兵,他将一颗爱国向党的心淬炼成诗词,描绘家乡风貌,书写军旅豪情,始终抒发着一名老党员的精忠赤诚。
1 铸就热血军魂
1976年2月程良宝应征入伍,在新疆天山南北、在西藏阿里雪域高原都曾留下过戍边足迹。上世纪80年代,他因为业务能力强、自身素质高被派到西藏阿里莎让边防站戍边四年。
那时莎让边防站是西藏阿里唯一一个不通公路的边防站,换防到柏林边防战后还要步行走4天才可抵达。途中,露营露餐,扫开白雪,铺上雨布,天当被子地当床,高寒缺氧,牛粪炊烟,每天行军20里,艰苦早已是一种习惯。
边防站看不到报纸,听不到广播,大雪封山后,半年收不到书信,等收到书信时,已经是半年前的事了。这里没有声音和影像,一部片子看几十遍,每一句台词都烂熟于心。没有电,没有煤,没有公路,一切生活供给全靠牦牛驮运,基本与世隔绝。
虽然环境恶劣,他的人生却变得厚重。在莎让边防站,程良宝深深地体会到“守国门,我们就是界碑”的国家荣誉感,青春热血油然而生,既然来戍边守卡,就要有敢于奉献一切的决心,不怕苦,不露怯,不辜负自己的初心。
程良宝爱好诗词曲赋,上山后他就特意带了一些有关诗词方面的书籍,一本新疆大学编辑的《诗词格律讲座》小册子,已被他翻到泛黄起皮,他一本本抄录唐宋诗词格律,通过自学慢慢入了诗词之门。戍边守卡期间,他拿诗歌当日记写,写了上千首诗记录思乡情、记录戍边情、记录战友情,以此来排解寂寞枯燥的边防生活。
程良宝从陕北农村的小山沟,走向新疆、西藏等大边陲,军营生活形成了他“此生愿效埋名草”“有志常怀报国心”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2 赓续红色力量
党史学习教育以来,延安市委宣传部组织的“百人百校百场”红色文学公益讲座活动在黄陵中学报告厅举行,程良宝同志带领全体师生重温《沁园春·雪》。他说:“重温这首作品,使我们再一次感受到伟大的民族精神。它最能代表中华民族,它与整个民族的命运相契合,它与时代步伐相熔融,它是中华民族的时代最强音……”
站在梁家河,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程良宝创作了《鹧鸪天·总书记和梁家河》。“忆昔梅花映雪花,小村来了北京娃。七年热血浇黄土,一段青春绽彩霞。酬梦想,铸韶华。激情岁月话桑麻。梁家河里心潮涌,不忘初心众口嘉。”这首词获得了中国地名诗创作大赛一等奖;瞻仰南梁革命纪念馆和烈士陵园重温入党誓词,他饱含热情地抒发“红军烈士精魂在,铁胆英雄浩气扬。面对党旗拳再举,誓词字字读铿锵”。
他在部队入党,身着戎装,心向红旗,部队锻炼了他雷厉风行、果敢过硬的军人作风,党员身份锤炼了他认真负责、不辞辛劳、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
1986年从新疆部队回到黄陵县人武部工作,1996年调入县祭陵办任主任至退休,程良宝获得过陕西优秀政工科长、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宣传工作者等称号,组织策划过重阳节黄帝陵“中华民族大祭祖”活动,7省、13县、36个少数民族以本民族最高礼仪恭祭始祖轩辕黄帝,创意了祭祖模式,丰富了祭祖内涵,填补了祭祖“空白”。他为恭祭轩辕黄帝陵大典撰写祭文30余篇,策划了“桥山杯”黄帝陵诗词楹联大奖赛,为黄陵名胜古迹撰写楹联数十副,一些楹联还永久悬挂于黄帝陵祭亭、诚心亭、大殿、牌坊和万安禅院等景点。
3 领军龙乡文艺
2014年以来,程良宝的诗歌连续荣获国家和省级16个奖项,被陕西省诗词学会授予“长安诗人”荣誉称号,被黄陵县文联授予“黄陵县文艺领军人物”。
在程良宝带领的桥山诗社工作室中,悬挂着一块牌匾“黄陵县文艺领军人物工作室”,他十分珍惜。退休后,他并没有止步,肩抗龙乡诗词发展的大旗。他经常说“一个人走得快,不如一群人走得远。”程良宝说,他没当过老师,但在创办“桥山诗社”,辅导诗词爱好者上愿意尽心尽力,只要是有人喜欢诗词,愿意走进诗词的,他总是耐心鼓励,手把手教。桥山诗社从最初的三五人,发展到现在的四五十人,而且是人人有作品,人人能进步。
40余年间,程良宝创作诗词6000余首。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桥山诗社会聚起一批诗词爱好者,共同致力于挖掘“黄帝陵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的精神价值,弘扬黄帝文化,以文化自信激发强大精神动力。在第四届诗词中国大赛上,程良宝有4首作品获大奖,这次参赛中,桥山诗社5人参加,有13首作品分获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获奖诗人们无不感慨地说,是程老师的鼓励让他们坚定了诗词创作的决心。
在一次颁奖典礼上,央视著名主持人朱迅采访程良宝。面对着镜头,他意气风发:“作为诗人生活在这样一个美好的时代,应该写出无愧于时代特色的诗篇来。我会继续用自己的行动,感染身边的人,为中华诗词鼓与呼,让更多的人怀诗心,动诗情,做诗人,写诗章。使中华诗词这一国粹,深入人心,根脉永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