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延安北京知青博物馆三楼,有一块巨大的展板。展板上展示的是346位最后留在延安这片黄土地上的北京知青的名字。这份名单中,也有我的名字。
我于1969年2月赴延安下坪李家砭村插队,1971年12月招工到延安地区水利机械化施工队,2004年在水利系统退休,今年70岁了。回城浪潮过后,作为在延安这片黄土地上生活着的北京知青,退休后感受到政府的关怀,在延安过着幸福的生活。我的心里充满了自豪感——留守延安,我不后悔!
在王瑶水库工地的日子
1971年,安塞王瑶水库大坝开始修建。同年,成立了延安地区水利机械化施工队,施工队招收了18名北京青年。我有幸进入水利施工队工作,在王瑶水库陈则沟筑土坝。工作期间,我们这些知青每人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以上,劳动强度大,住的是油毡工棚,冬冷夏热。当年,这些困难对发誓要建好王瑶水库的我们来说,也都不算什么。最终,这座大坝成功筑起,担负着全延安的供水防洪重任,它经过了1977年那场特大洪水的考验,至今完好。
放电影
1972年,由于铁道兵转业参加延安水利建设,延安水电工程处人员增加到300余人,机关搬迁到枣园裴庄。我调到工会,成为一名电影放映员,专职为单位职工家属及各县施工工地上的工人们放电影。1978年除夕,我放完电影之后,就下了一场大雪。延安有个风俗,叫“初一不出门,初二拜丈人”。70年代,延安只有七里铺至枣园一条公交线路,节假日停驶。节假日里,别人不出门还可以,我不出门就不行了。因为城里的电影院大年初一的电影票都售出了,还等我去放映电影。
大年初一的清晨,依然飘着鹅毛大雪。吃完水饺,我骑着红旗牌自行车,驮着两桶影片就进城送片了!由于下了一夜的大雪,公路白茫茫一片,自行车行驶在公路上,压出一道道车痕。返程路上,当我把车骑到延大校门口的时候,发现路上只有一条自行车的车辙印。停车仔细观察,这正是我留下的车痕!我不由得心酸,眼泪不自觉地流了下来。别人过年,我却在路上!即便如此,我也丝毫不后悔。因为延安精神激励着我,因为一人辛苦、万家欢乐!
人生后记
延安这片热土,养育了我们这一代人。我作为北京知青,退休后时刻想着延安,总想为老区办点事、做些公益活动。于是,我积极参与延安北京知青博物馆举办的各种活动,向《延安日报》《延安文学》《延安精神》《华圣文化》《宝塔山》等延安纸媒和延安北京知青馆公众号、延安社区文化网站推荐知青故事文稿。刊登在《延安文学》2021年第一期上的北京知青回忆延安岁月的文稿得到陕西省作家协会的好评并上报中央宣传部,这充分体现出陕西省作家协会对知青文化的重视和对我们知青的肯定。
2015年夏天,我组织了北京知青、铁道兵转业军人联谊活动,带领大家参观了我们当年参与修建的王瑶水库,组织大家在延安革命纪念馆门前合影留念。有一位身患绝症的铁道兵复员军人韩西德同志,得知自己在世时间不多了,带病参加了此次活动。
插队留守延安,我永不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