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革命者》剧照 电影《革命者》站在历史的新起点,以具有时代性的审美样态和创新性的艺术表达,将镜头聚焦我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再现其“忧国之所忧,哀民之所哀”的赤诚之心,以信念和实践熔铸革命丰碑,感召万千仁人志士救亡图存。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是李大钊一生的生动写照。1927年4月28日,这位年仅38岁的革命者怀着对马克思主义的无限希冀,从容就义。94年后的现在,一处处红色坐标屹立中国大地。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通过光影诗篇重温这位革命先驱波澜壮阔、轰轰烈烈的一生,让当代青年重见革命火种散播的初心追求,具有重要的意义。
深入挖掘并精心遴选史料是真实反映历史的出发点。作为一部革命历史题材影片,《革命者》从近千万字的史料中撷取李大钊的革命事迹,以点带面地呈现李大钊一生中的几个重要片段。影片打破传统革命历史题材影片的线性叙事手法,采用多线索、多视角的叙事结构,将开滦煤矿工人大罢工、第一次国共合作、三一八惨案、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等众多文献资料中的历史瞬间提炼、重组、缝合进影片中,形成了影像的复调,谱写了一曲革命与青春的雄浑交响。
《革命者》对历史事件的呈现,并非单纯的编年式堆砌,而是借助事件对李大钊的思想动机、行为方式和道路选择进行内在支撑,使其成为具有鲜活生命力的“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从游行队伍前的坚定不移,到狱中的从容不迫,再到绞刑架下的慷慨赴义,观众看到的不是一般的历史叙述,而是一个具象的马克思主义者“冲决历史之桎梏,涤荡历史之积秽,新造民族之生命,挽回民族之青春”的艰辛历程。这让观众深切体悟到李大钊“背黑暗而向光明”的精神品格。
《革命者》在人物塑造上并未对李大钊的精神思想和人物形象进行先入为主的处理,而是通过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的传神刻画,进行了全方位地还原。创作者并未刻意悬置其不惧牺牲的大无畏精神,而是通过具象的情景还原其精神思想生发的现实语境。创作者也并未满足于对其精神思想的单向度描摹,而是以颇具情感冲击力的镜头语言刻画出了李大钊的夫妻情、父子情和师友情,为观众生动还原了一位集丈夫、慈父、良师益友与铮铮烈士于一身、有血有肉的革命者形象。影片将人物的精神思想内化于历史个体丰富的情感生活之中,让人物的精神思想和个人魅力更加深入观众内心。
影片十分注重对人物群像的刻画,赋予其个性化的性格特征和行为方式,让人物更加真实和立体。值得注意的是,创作者并未止于对知名历史人物的群像塑造,而是将大量镜头给予阿晨、庆子、徐三等深受李大钊影响的贫苦百姓,具象呈现他们的生活方式、思想情感以及坚定意志,进而凸显李大钊“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革命信仰。这种创作手法不仅勾勒了上世纪20年代初中国“贩夫走卒亦有救国之志”的革命图景,让观众切身感受到李大钊感召青年的力量,也强调了历史进程中人民的力量。
站在历史的新起点,聆听李大钊革命精神的时代回响,《革命者》促使我们铭记光辉历史,坚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感悟信仰之美,获取信仰的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