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富利在社区认领微心愿 通讯员 贾寰
现年37岁的卫富利是延长县委组织部的一名干部,2010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他看来,一名合格的党务工作者就是要努力当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者。
8年来,他一心扑在党务工作上,始终严格要求自己,踏实做人,求实创新,在平凡的岗位上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能量。5个省级标准化建设示范村,26个市级党建综合示范点,是他经过多少个日夜,用心血和汗水浇灌出来的。现如今,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更强了,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劲头更足了。对卫富利来说,这些成绩是对自己工作最好的褒奖。他先后获评全省《当代陕西》学刊用刊暨发行工作先进个人、全市优秀党建通讯员、全县精准扶贫工作“优秀包扶干部”等,2021年7月获得延安市优秀党务工作者荣誉称号。
初出茅庐深悟笃行
2013年3月,由于工作突出,卫富利被调动到组织部工作。同大多数人一样,组织部对他来说亦是那样的神秘和向往。
然而,留给他的第一印象却是严肃、忙碌。在工作中,他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像钉子一样钉在了岗位上,收获了自己的快乐和成长。
如何当好一名合格的党务工作者?对当时的他来说,是一头雾水,没有方向,没有切口,用陌生、盲从来形容也算贴切。
刚进组织部,他便一头扎进办公室,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在上级文件、党报党刊、党建杂志中“补脑”;在关爱党员、联系群众、团结同事中“取经”;在办文办会、化解矛盾、服务基层中“笃行”。
2013年7月,适逢我市百年不遇的暴雨灾害,同事们纷纷投入到抢险救灾中,而他的任务就是守好办公室,当好联络员。对于进入组织部不足“百天”的一名新兵,这算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灾情就是命令,坚守就是担当。一个多月里,面对上级组织部门数十个科室的工作部署,他往返于单位各个科室之间,边学边干、边干边学,一项工作都没有落下,反而把所有工作都摸了个遍,组织工作流程在他头脑中的脉络越来越清晰,他干事创业的信心和劲头变得更足了。
他说,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让自己受益最大,思想得到淬炼,心灵得到洗礼,甘做一粒埋在泥土里的种子。
渐入佳境得心应手
对于党务工作,卫富利经历了从陌生到熟悉,从盲从到思考的过程。他认为,要把新思想传到基层党组织这根“神经末梢”,让基层党组织发挥更大作用,更好地服务群众。
从2015年开始,他先后经历了“三严三实”“两学一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等集中教育,他既是组织者,也是参与者,更是受益者。他贴近基层、贴近群众、贴近实际,通过各类主题实践活动,让党的创新理论在广大党员干部中扎下了根、发出了芽,更在他的心中开出了花、结出了果。
2017年,他开始全面接手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经过实地调研、分析研判,他带领自己的团队,在全市率先推行党支部标准化建设和品牌党建创建。通过3年的努力,全县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断向前推动,党组织的组织力有了更高提升。
他常说,党建品牌创建必须要与当地产业、文化等内容相结合,这样的品牌才更有特色和内涵,才更能深入人心,这样的党组织才更有凝聚力和战斗力。过去的黑家堡镇瓦村,村民矛盾较多,民心涣散。针对这一村情,他创建了“民心党建”,在党支部的带领下,瓦村由一个“烂干村”变成了现在的全省村级党组织标准化建设示范村。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红心党建”“民心党建”“幸福党建”“红烛党建”等20多个品牌就像烟花一样遍地开。而这些对于他来说,正是自己努力得来的果实。
驾轻就熟 守正创新
在取得的成绩面前,卫富利没有骄傲,他坚持以苦干实干的态度、守正创新的理念,谋划和推动工作。也就是这种态度和理念,为他在推动党建改革创新中打下基础。
2018年,他率先在全市启动了镇村档案规范化建设,为全县党的建设、脱贫攻坚、社会治理等各个领域工作推进打下坚实基础,他执笔的《关于规范村级事务管理的思考》荣获全市组织工作重点课题优秀调研成果三等奖。截至目前,共建成镇村标准化档案室38个,整理归档各类档案1.8万余卷,建立村干部档案700余卷,1.8万余农户建立了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
他在槐里坪社区“红色磁场”成功实践的基础上,持续深化拓展“红色磁场”党建品牌,在全县所有城市社区推行“四三”工作法,通过街道党工委“掌舵”,社区“大党委”“搭台”、小区党支部“唱戏”、楼栋党小组“亮牌”模式,形成了共驻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红色磁场”党建模式引领城市社区治理》荣获全市组织工作改革创新成果三等奖。
他坚持用新发展理念为村集体经济注入新活力,立足村情实际,在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路子上,探索提出了“产业带动型”“乡村服务型”“混合经营型”等8种符合延长实际的模式,实现了村集体经济“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转变。安沟镇朱家河村酒坊就是“混合经营型”模式的一个缩影,村集体经济从2019年的0收入突破到2020年的9万多元。
卫富利说:“看到群众的生活一天天变好,村集体经济一天天壮大,那我所有的努力和付出都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