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
在这里,党中央决定继续留在陕北
——探访枣林则沟会议旧址
    ● 枣林则沟会议旧址
  记者 张吉祥 王强 李娜 高婷
  近日,伴着蒙蒙细雨,记者一行来到了距离清涧县城25公里外的石咀驿镇枣林则沟村。远远望去,脑畔上“枣林则沟会议旧址”八个红色大字十分显眼,推开虚掩着的木门进入院落,院落收拾得十分整洁,石碾和磨盘是当年保存下来的,有些年头了,院子里的一棵榆树是后来栽植的,长得很茂盛。正面,5孔重新修缮的窑洞整齐排列,这里就是著名的枣林则沟会议旧址。
  70多年前,毛泽东、朱德、刘少奇、任弼时等党中央领导率中共中央机关撤离延安,踏上了转战陕北的征程。途中,正是在这个隐蔽的小院里,召开了中共中央会议,即著名的“枣林则沟会议”。
  看护院落的老人吴子俊是当年窑洞主人吴进增的后人,今年已经70多岁了,是一位有着近40年党龄的老党员,他和老伴生活在这里,看护家院的同时,也为前来参观学习的各地游客义务讲解。同行的清涧县融媒体中心的朋友和吴子俊是老熟识,简单地介绍后,老人带记者一行参观了5孔窑洞。
  窑洞的墙上陈列着详细的文字和图片资料,在炕上还有主席栩栩如生的蜡像,还原了毛主席会见时任清涧县委书记的郝登洲的场景。吴子俊老人关于这段历史的记忆,大多来自于父辈的讲述。他说,毛主席和中央各位首长是在1947年3月29日到达枣林则沟村,当晚就住在这几孔窑洞里,毛主席住在右边第二孔。“会议是在左边第二孔窑洞里开的,听老辈人回忆说,会开得很急,很晚的时候,窑洞里的灯还亮着。”
  当时的情况在史料中有详细记载。1947年3月29日,毛泽东率领中央机关来到清涧县枣林则沟村。此时,国民党马鸿逵部进犯甘肃庆阳一带继续向东推进;胡宗南在瓦窑堡向北推进;邓宝珊部由北向南压到榆林一线。形势危急,毛泽东深夜主持召开枣林则沟会议。一开始,对于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该如何应对,对于中央机关是否留在陕北的问题上,大家的意见并不相同。毛泽东说:“根据当前各解放区战场和我们所处的形势,中央还是不走为上策。党中央留在陕北,可以拖住胡宗南,使蒋介石分散其兵力减轻华东、华北的压力,配合我军即将展开的战略反攻;党中央留在陕北,虽然被国民党军队包围,但陕北沟壑纵横地形复杂,和敌人打游击战的余地大,并且边区的群众基础很好,可以保障中央的安全。”经过长时间的讨论和分析,刘少奇、朱德、任弼时等同意了毛泽东的意见。
  在枣林则沟会议上,中共中央做出了一个惊人之举,会议决定,将中共中央一分为二。由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组成“中央前敌委员会”,率中共中央机关和人民解放军总部,留在陕北,指挥全国军事战争,主持中共中央日常工作;由刘少奇、朱德、董必武组成“中央工作委员会”,前往晋西北或其他适当地点完成中央委托的“指导晋察冀的军事斗争、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和建立财经办事处等工作。”为了便于工作,在随后的4月11日,中共中央又决定组建由叶剑英、杨尚昆为领导的“中央后方委员会”,到山西临县一带,统筹后方工作。历史上著名的“三委分工”的格局至此形成。
  枣林则沟会议后,留在陕北的中央机关、解放军总部工作人员以及警卫部队共800人组成四个大队,统归“直属司令部”(代号“九支队”)指挥,由任弼时为司令,化名史林,陆定一任政委,化名郑位。为了保密和安全起见,毛泽东、周恩来也分别用李德胜、胡必成的化名,表示解放战争必胜,中国革命必成。
  毛主席共在此处住了三天后,率领中央机关继续转战陕北,临别时,嘱咐警卫员留下了不少粮食给吴进增老人,还送给了一顶蚊帐和一顶草帽。据吴子俊介绍,蚊帐已经捐赠给了延安革命纪念馆,让更多人了解这段红色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