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兵整理香菇棒 通讯员 范筱霞
李兵是甘泉县道镇镇南义沟村蒙家湾村民,11月份入选延安市第一批“圣地英才计划”人才工程项目中乡村振兴能人工程人才项目。提到他,村民说得最多的就是他那股不服输的劲儿和对乡亲们的热情。
李兵生于1982年,一次意外导致眼睛受损,初中毕业后无法上学,勤奋的他去外地学习了香菇种植技术。2002年,他到延安租了两座30米的大棚,到了年底,大棚收入高达8万余元。
一直租人家的大棚也不是个事,2006年,李兵回到家乡蒙家湾村民小组,在自家地里建起了两座30米的大棚,根据自学及外出考察学习的经验,种起了平菇。那时,市场上还没有销售平菇的商贩,李兵便自己将采摘下来的平菇拉到集市上售卖。“如果第一次市场打不开的话,以后就很难打开了,得想想办法。”李兵左思右想后,为了更好地吸引大家的目光,用小袋子把平菇装起来,大声吆喝道:“蒙家湾的平菇,一袋5元,大家都来尝一尝……”许多人都抱着试一试的态度,买了些回家发现味道不错。凭着价廉物美,李兵种的平菇一下子打开了销路。那年,平菇下架的时候,李兵算了算账,两棚平菇纯收入10万元左右。
致富不忘众乡亲。2008年,包扶单位市公安局开始在村上推旧棚建新棚,共帮建了32座大棚。李兵给队里交了4000元承包了5个棚,开始试种起了利润更高的香菇。“要想香菇长得好,养菌非常重要,只要菌养得好,就不担心出不了菇。”李兵把自己总结出的经验毫无保留地告诉其他种植户。村民白能泉建棚初期遇到两只“拦路虎”:一缺资金,二不懂技术。李兵二话不说以成本价借给他香菇棒,又以市场价回收香菇,并在白能泉失败时不断地帮助他、鼓励他,使他在第二次栽植时喜获丰收。
“以前,我在农闲的时间给李兵打工,他教我如何制香菇棒,到了采摘的时候,他又教我如何采摘。我慢慢学会技术后自己养了1000余棒,一年增收1万元,家里的生活也宽裕了。”邻村米家沟村民李大福笑着说。
为了更好地带动村民种植香菇,2018年1月,李兵带头成立了新苗菌蔬农民专业合作社,全程提供免费技术服务,到收菇时才扣除种植户的香菇菌棒成本。同时,他还为贫困户提供了40个就业岗位,增加他们的收入。目前,合作社的社员已达51户,以蒙家湾为核心,辐射带动米家沟、南义沟等村的零散种植户20余户,户年均增收1万余元。
2020年,李兵在镇、村两级的支持下,争取到扶贫资金129万元,在光伏扶贫基地太阳能光伏板下空余地块的道镇纸坊村建设香菇棚19座(折合标准棚34座),年可发展菌棒40余万棒。纸坊村农光互补食用菌基地的建设,以“企业+村支部+贫困户”的模式,通过项目扶贫实现由“输血式”向“造血式”扶贫方式转变,通过产业项目辐射带动,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帮助贫困群众实现增产增收。该项目在建设和生产经营过程中,为村上和周边群众提供就业岗位300余个,先后支付工资30万余元,直接受益群众26人,村集体实现年增收6.45万元,一块土地实现了3份收入。
在李兵的带动下,当地食用菌产业不断升级换档、农民在家门口实现了增收致富。目前,纸坊村农光互补食用菌基地生产加工平菇55万棒、香菇32万棒、白参菇5万余棒、灵芝12万余棒,还探索试种了金耳猴头菇、木耳、灵芝等适合本地的珍稀菌类。基地年产鲜平菇、鲜香菇120余吨,销往甘泉、富县等地,也辐射带动20户脱贫户种植香菇。从2018年开始,该基地生产菌棒除供给本地菇农,产品还远销新西兰、韩国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