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子吃白菜—— 李秀芳● 鹿衔草——白凤莲 ●艾虎——高金爱 一把剪刀,一张红纸,在安塞的婆姨女子手中,片刻就能演变出一幅生动的画——安塞剪纸,魔幻般的艺术。安塞女人心灵手巧,灵巧就灵巧在剪纸上。安塞民歌《迎亲歌》中就这么要求和评价女人:“养女子,要巧的,石榴牡丹冒铰的。”(冒铰,安塞方言,没有样品,凭自己的想象铰)你要是深入到安塞乡村,村村都能找到剪纸剪得好的妇女。至于爱剪纸、会剪纸,那基本是安塞妇女的天性和天赋。你看那刚会玩耍的小女孩,耍就耍剪子,耍剪纸。你再看那白发的婆婆,眼睛老花了,手脚僵硬了,然而她拿起剪子,凭感觉就能铰出一幅好剪纸。
安塞剪纸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夏属雍州周属白翟秦属上郡的安塞县,是民族融合的绳结区域,遍布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彩陶遗址。商周以来的文物也很丰富。秦始皇、汉武帝在陕北修长城,秦直道在安塞穿山越岭,秦汉文化在安塞印上深深的烙印。汉墓成群,唐宋石窟也有十多处。中国古代的三个艺术高潮(新石器时代的彩陶、汉代石刻、唐宋的雕塑绘画)都对安塞剪纸有过重大的影响。北宋的边界就在安塞,上百年的拉锯式战争及宋元的天灾人祸,使安塞的森林被毁,植被遭受严重破坏,交通闭塞,致使古老的剪纸艺术和习俗能在这种特殊的人文环境中被完整地传承下来。常振芳剪的《龙》,造型古朴,与濮阳西水坡仰韶墓内摆塑的龙有某种相似之处。白风兰剪的《牛耕图》与陕北汉代画像石《牛耕图》非常相似,受到专家们的关注。高如兰剪的《抓髻娃娃》一手举鸡(男),一手举兔(女),喻示了结婚孕子的生命内涵,这幅剪纸的造型,与故宫博物馆藏的商代青玉女佩、河南殷墟出土的商代双面裸体玉人极为相似,引起专家们的普遍关注。清华大学工艺美术学院(前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滕凤谦先生认为是生殖崇拜的象征。安塞人称剪纸为“古时花”,就说明安塞剪纸的历史和渊源。
安塞剪纸是活的文物,活的化石,几乎没有文字可供考证,历代都是口传心授。你问任何一位会剪纸的妇女:“你跟谁学的剪纸?”她都会告诉你:“跟我妈学的。”安塞剪纸没有文字记载,我以为缘由大致有三:一是安塞交通闭塞,没有文人雅士来采风并为剪纸赋诗作文;二是封建统治阶级以为剪纸是女人的小技巧,恐怕连“女红”也算不上,不能登大雅之堂,也没人为它记文作传;三是安塞文化落后,过去识文断字的凤毛麟角,婆姨女子就更不用说了,所以自己无法记存。安塞会剪纸的妇女,大多都不识字。就是这些人,却能用剪刀在纸上剪出《学习》《八卦转花》等极具科学文化意蕴的剪纸。
安塞剪纸的应用广泛,内容丰富,可以说集大成。陈山桥先生把安塞剪纸的用途和内容分为四类:第一类是春节用于美化环境;第二类是用于嫁娶时装饰洞房;第三类是用于宗教礼仪活动的装饰;第四类是用于制作刺绣、布玩具的底样。陈山桥先生是挖掘、整理安塞剪纸的功臣和专家,此论当有权威性。
安塞剪纸是安塞人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传统、习俗、技巧。它之所以能流传、发展,一是在于它简俭,凭一把农家妇女必备的剪子,一片纸,在任何场所,都可以创作;二是由于它的观赏和实用价值较为普遍。咱老百姓不就图个红红火火、大吉大利吗?安塞剪纸就有这两个功能。
安塞剪纸从应用范围来讲,我以为可以归纳为“三花”:
第一,窗花。窗花是剪纸的主要用途,安塞人过大年,家家户户贴窗花。这既得益于安塞妇女的巧手,会剪窗花,又得益于安塞窑洞的大圆窗,好贴窗花,像山西或陕北南部的窑洞,窗子窄小,贴上窗花也不好看。安塞人将窗花和大圆窗有机地融为一体,相得益彰,分外妖娆。窗花的内容基本囊括了花草、动物等剪纸的所有内容。既为好看,又图吉祥。安塞窗花,是安塞一道亮丽的风景。
第二,墙花。墙花是贴在墙上、门面上的剪纸,一般来说比窗花大。墙花又可分为“三花”:一是炕围花。生长在黄土高原上的庄户人,住土窑,睡土炕,十分注重炕围子的装饰。因为它既能保护墙,又能使炕周围卫生,还能美化窑洞。安塞人装饰炕围子的办法是先给炕周围裱糊上纸,再在纸上贴上炕围花。炕围花不仅比窗花画面宏大、线条粗犷,还可以把有情趣的故事剪成连环画贴在炕围上,很像壁画。二是坐帐花。陕北人把洞房叫帐房,新娘子娶回来要坐帐,“坐帐花”就是贴在帐房窑顶部的喜花。“坐帐花”的大小、内容没有规定,凭主人的审美观和窑洞的情况随意剪贴,形状一般是圆形或菱形。“坐帐花”的内容有牡丹、莲花、龙凤、石榴、桃子、蛇盘兔、贯钱和人物等。三是门花。陕北的窑洞,过去都是双扇门,像故宫的门。逢年过节,安塞人就剪门神等,贴在门上,既为喜庆,也为吉利。门花过去基本就是门神。别的地方的门神是买来的画,安塞的门神是自己剪的纸画。安塞人剪门神,很少剪神荼、郁垒,多是秦琼、敬德。现在安塞人剪的门花,还有牛头马面、双狮、胖娃娃等。现在,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门花外还有帘花。内容以喜庆为主。
第三,饰物花。严格点讲,剪纸都是装饰物品的,但有些剪纸不同于窗花、墙花,剪出来不是为了贴在哪,而是为了作为底样。这也可以分为“两花”:一是底样花。安塞妇女绣花,先用剪子剪出花样,然后把花样贴在布上,再用彩色线绣出。这种底样,都是独立完整的剪纸艺术品。常见的纸样有枕头花样、鞋花样、针扎花样(针扎,安塞方言,针线包)、裹肚花样等。安塞人作画,有些也是先用剪子剪出底样,贴在墙上、纸上,再用笔勾出线条。二是礼仪花。安塞人虽质朴少文,但习尚礼教。给儿子娶媳妇到女方家要拿喜瓶,喜瓶上要贴喜花。女方陪的嫁妆箱子上,也贴有喜花。这种礼仪性的剪纸,内容大多是双喜字,还有喜上眉梢(喜鹊与梅花枝)、马上封侯(猴子骑在马上)等。
剪纸艺术按风格大致可分为南北两大类型。南方剪纸清秀俊雅、工整细巧,北方剪纸粗犷深厚、朴素简约。安塞剪纸在构图上以对称、平衡、连续等为特点;在手法上用阴剪(剪去物象的结构线)、阳剪(剪去图中的空白面)、阴阳剪(阴剪阳剪相结合,作品对比鲜明)及剪影(主要表现物象外轮廓的优美造型);在风格上粗犷厚重、质朴简约,可以说是北方剪纸的突出代表。所以,安塞剪纸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而经久不衰,以其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而名扬世界。
安塞剪纸,有写实,有写意,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有机结合。它小时,在方寸之间;它大时,有两米开外。千百年精神的火花在剪与纸之间凝练、积淀下来,传留和感染着人们的思想、情感、观念、意绪。来到安塞文化文物馆的剪纸作品展览室中,看到一幅幅剪纸作品,人们经常流连不已,因为这些剪纸穿越的是一个美的历程。《割谷子》《母鸡》是对现实的感觉和认知;《二郎担山追太阳》《蛇盘免》是理性上的自觉设计。前者的内容是现实的,是物质生产、实践活动的产物;后者则是想象的,是精神生产、意识形态的产物。
安塞剪纸,完完全全是用剪子“剪”出来的纸花,不像有的地方的剪纸,既用剪子剪,还用刻刀刻。安塞女人剪纸,只用剪子,从不用也绝不用刻刀。我以为,这才是真正的剪纸,纯粹的剪纸,这也正是剪纸的真谛所在、生命所在。
安塞剪纸,凝练在安塞,聚集在安塞,是安塞人的骄傲,是安塞人对人类的一大贡献。安塞人把自己的情感、观念和心理,用剪和纸创造出丰富的内涵和意义,使人们从中获得了无限的性能和价值。这就是安塞剪纸审美意识和艺术创作的根本所在。
安塞剪纸,是文化,是艺术,是生活之歌,是文明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