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之交的黄山,天晴日朗,温润宜人。虽然有些草木开始枯黄凋零,可黄山松的苍郁,依然使黄山显得绿意盎然,生机勃勃。
当天上午,游览人数已逾万名。通往迎客松的道上,人如潮涌。若在假日,这里恐怕早已水泄不通。此处的海拔有1760米高。在摩肩接踵的游客中,挑夫们艰难攀登的倔强身姿,令人怦然心动。无论前天的后山行,还是此时的前山游,一路上,我时常可以遇见三三两两上山或下山的挑夫。
早已因攀爬气喘吁吁、时走时停,或者干脆一屁股坐在路边石头上甚至想打退堂鼓的我,一看到挑夫们一步一步向前、向上的坚忍与刚强,油然而生敬意,似乎增添了几分力量,立马有了向上冲击进发的勇气。
“黄山挑夫,大多四五十岁的光景。”我心想。可当我与一位年长挑夫聊天时,他告诉我:“我已经69岁了,每次要挑100公斤的东西上山。”他的回答一下子震慑了我。“69岁!100公斤!”在我看来,如此瘦削的老人,体重恐怕不足50公斤,却要挑着几乎超过体重一倍的重担,怎能不令我惊骇?
刚刚六十出头、几乎空手的我,在攀爬过程中尚有力不能支之叹。可一位古稀老人却仍然负重攀登,不舍不弃,以苦为荣,委实让人震撼。我好想向他行个礼,向他们致敬!
在日常工作中,他们或挑着大米蔬菜,或挑着水和食物,或挑着钢筋水泥……不论挑着什么,肩上都是一样重的担子,脚下都是一样的步履。据相关数据,每年黄山风景区“肩”挑上山的货物量超过600多万公斤,日均2万公斤左右。而挑夫自货物中转站挑至目的地,一般需要走将近8公里的阶梯。这些石阶,有的十分陡峭,空手的游人尚需躬身前驱,挑夫却是挺身而上。其身如绷满力量的硬弓,青筋暴露的腿,汗如雨下的额,以及古铜色的皮肤,恰与黄山石壁浑然天成。曾经,我看到一组黄山挑夫的雪景图。道上的积雪,徒增了挑夫们脚蹬的难度和力度。他们迎难而上,面险而立;他们全身是汗,雪中穿着单薄的衣服,有人甚至穿着短袖——如此暑来寒往,风雨无阻。那不屈的脊梁,坚硬的步伐,不由得让人想起身旁的黄山松。
黄山松,在贫瘠的土壤里甚至是石壁间顽强生存,它们拼命向光,一心向阳。它们的松针短小,以减少水分消耗;它们少有一枝独秀,以抵抗高山上的风吹、雨打和雪压。黄山松,堪称根与石孕育的精灵。
黄山挑夫,则是力量与信仰的象征。据说,挑夫的报酬按每斤一元计算,每趟可挣二百多元,月入不过数千元。为此,却要负重攀登数以万计的台阶。他们艰辛的劳动,收获着并不丰足的报酬,以此养家,供子读书。同时为游客送上了一份美食饱其腹,一瓶饮水解其渴。他们,就是山道旁的那一棵黄山松、光明顶上那一缕霞光的化身。
向他们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