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
插队到陕北的归国华侨
杨履谦
  张黛书,我的老师,也是我插队延安的“插友”,她是一位共产党员,是我们奔赴延安的引路人,磨砺成长的挚友和见证人!
  张黛书老师,印尼华侨,家中12个兄弟姐妹,她排行最小。1942年8月18日出生,1960年回到祖国,1964年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开关厂劳动实习一年,1965年在北京市第一机械制造学校任教,投身教育事业,满腔热情,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欢迎。
  张黛书老师任我们的班主任,从入学开始,我和老师就结下了不解之缘。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广大知识青年响应“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号召,到农村去,张老师率先报名。我和同学李唯两人克服困难,写了血书,跟随老师,告别家人,告别同学,告别学校,奔向了陕北黄土高原。
  归国华侨老师去农村插队,这在当年是独有的吧!1969年2月初,我们师生3人来到了陕西延安黄陵县隆坊公社星星沟大队,这是一个偏远的小乡村,只有30多户人家100多人。我们老师同学共13人组成的“知青户”就这样诞生了。
  我们住进了知青土窑洞,张老师却住进了全村最困难的贫农家里。平日里,我们和乡亲们同吃同住同劳动。乡亲们对我们非常关心,手把手教我们干各种农活,还派人帮我们做饭。我们13个人,也很快融入到乡亲们中间。
  我们之中,有初中生,也有高中生,无论谁遇到问题,张老师都会无私地伸出援助之手,她成了大家的知心朋友。就这样,我们大家互帮互助,携手努力,在黄土高原艰苦奋斗,度过了人生最难忘的一段时光,也和村里的伙伴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张老师和我们还在乡亲们的帮助下,重建了星星沟小学校,让村里的孩子们都上了学。
  1970年开始,有同学通过招工等途径离开了村子。1970年底,我当兵去了新疆,其他同学也先后离开了村子。
  离开星星沟以后,张老师先后在黄陵县妇联、延安地区妇联工作了一段时间,经组织介绍,她和支援延安建设的北京干部结了婚。1973年,敬爱的周总理回延安,发出“三年变面貌,五年粮翻番”的号召,极大激励了张老师。她放弃了安稳的妇联干部职务,又来到了延安杨家湾小学任教。杨家湾民办小学始建于1944年3月,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是陕甘宁边区第一所小学。张老师生了女儿后,不畏艰难,带着幼小的孩子,坚持在杨家湾小学工作,为延安的教育奉献了可贵的青春。她的事迹令人感动,也令人敬佩,至今在革命老区父老乡亲们中间传为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