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峻的疫情防控形势,严格的疫情防控措施。面对疫情压力,如何做好心理调节?12月27日晚,延安市融媒体中心特邀延安市第三人民医院业务副院长、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儿童心理卫生中心副主任杨莉走进直播现场,为大家辅导解答。
主持人:面对当前疫情的不断变化,广大人民群众和一线工作人员的心理压力也在逐步增大,我们需要关注自身哪些心理变化?
杨莉:临近岁末新年,新冠疫情又来,在这样一个紧急情况下,人们可能会有一些应激的反应。一般来讲,这种应激反应,大脑会调动神经系统,动员一些神经递质,比如去甲肾上腺素来应对,这样的应激反应,对我们是有利的。但是如果这样的应激反应超过一定程度,就有可能对我们日常工作和生活造成负面影响。比如说,在目前疫情形势下,如果我们担心疫情会不会范围扩大、自己会不会感染,还有一些有接触的群众,可能会担心自己会不会患病,隔离期间的密接者,可能还会担心自己会不会挺不过来了。同时,没有隔离的担心防控措施会不会进一步扩大,忙着去储备生活物资等等,这就是过激、恐慌的反应。在这种情况下,有些人可能就会过分地指责或者抱怨,这样的态度和行为,对我们的疫情防控是有害无益的。也有一些人可能会有盲目乐观的反应,觉得我们延安现在没有几例病例,这个疫情离我们远着哩,所以照样不戴口罩、照样聚集不注意防控,同样是有害的。
主持人:目前,为了有效地阻断疫情,市区采取了连续的核酸检测、交通管控,以及建议大家尽量减少外出等系列防控措施,难免会让一些公众的心理产生一些变化,市民应该如何应对?
杨莉:我们要主动适应、积极调控,保证有益的工作和生活状态。调控的措施有:一是大家要有意识地去关注一些权威可靠的信息。二是我们需要通过多方合作来建立信心,通过全社会齐心合力,树立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歼灭战的决心。一方面,从个人来讲,我们要落实好疫情防控措施,我们要意识到,非必要不离家、公共场所不聚集,保护好自己就是对疫情防控作贡献。另一方面就是心理上,每个人都要保持一个积极乐观的心态,努力做到先自助、后助人,不抱怨、不消极。
主持人:现在宝塔区城区内所有的中小学校,已经停止了线下的教学活动,学生待在家里上网课,如何帮助学生来调整情绪?
杨莉:在这种情况下,家长要切实发挥监护的责任:一方面,需要跟孩子明确上网课的要求,要多跟孩子沟通,说明上网玩游戏,可能会对孩子的学习、健康有不好的影响,同时让孩子管理好自己;另一方面,面对现在疫情形势,孩子待在家里面活动比较少,每天只有学习,可能会觉得比较枯燥,容易产生一些情绪不稳的反应,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就要注意,要给孩子适当地安排一些文体活动;另外,特别要注意多跟孩子去沟通,要多了解孩子的想法和感受。
主持人:我们奋战在一线的医务工作者一直处于高强度的工作状态,而且长时间在外面,工作压力大、内心的压力会更大,应该如何调节自己?
杨莉:处于一线的工作人员,包括一线的医务人员、行政管理人员、服务人员、新闻记者,他们可能处于一种过度警觉的状态,因为抗击疫情,为赶时间可能强迫自己过度工作,然后不停地去关注各种新的消息,就会出现疲惫、紧张、入睡困难等一系列反应。建议一线的工作人员首先要规律作息、吃好睡好,安排适当的休息时间;其次适度放松,不要过度地刷手机,不停地去看各种各样的消息,要稳定自己的情绪;另外还要自我鼓励,要坚定信心;还有一条很重要的是,要保持和家人及朋友的联系。
当然,如果经过这样自我调节的方法后,还出现比如心慌、紧张、恐惧,或者情绪低落等反应的,需要及时采用一些专业的方法来进行心理调节。比如通过一些呼吸训练,或者是正面冥想的方法来调节自己的情绪,如果这样的一些方法还是不能奏效的话,那就要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
主持人:新冠疫情几经反复,很多市民担心疫情会持续,应该如何更好地去适应它?
杨莉:从新冠疫情暴发以来到现在,已经经过将近两年的时间,马上要到第三个春节了,实际上我们已经在一个疫情常态化防控的过程当中,从我们前一段时间疫情防控的经验来看,这个病它是可防可控的。一方面,从医学上来讲,我们不断有新疫苗、新药物研发出来;另一方面,我们国家有丰富的抗疫经验,只要我们严格遵守防疫措施,每个人保护好自己、保护好周围的人,就可以筑起疫情防控的钢铁长城,大家应该有这样的信心。
杨莉还送给观众朋友“规律作息、适度放松、权威消息、稳定情绪、坚定信心、守望相助”二十四字,用来帮助大家调节情绪、战胜疫情。
(记者 乔建虎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