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孙艳艳
近年来,我市卫生健康工作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牢固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理念,聚焦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和痛点问题,着力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深化改革促发展,着眼未来打基础,卫生健康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稳步提升,为全市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打下了坚实的健康基础。
建设更高水平的健康延安
健康中国战略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行动,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
走进黄龙县瓦子街镇南窑村,房屋干净整洁,沿街的绿化带郁郁葱葱,文化广场上,村民们在石桌旁拉着家常,孩子们在广场上嬉戏玩耍。村民朱创民说:“以前,村子破旧凌乱,脏乱差现象普遍,集体娱乐设施几乎没有,经过镇政府全面整治,现在生活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住着自然身心愉悦。”
近年来,我市将健康延安建设上升到全市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城乡环境卫生发生巨大改观。
如今,延安的13个县(市、区)全部建成国家级卫生城市,黄龙县成为全省首个国家卫生乡镇全覆盖的县。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成效显著,延安的山更青了,空气更好了,环境更优美了,极大地提高了群众的健康意识,让大家养成了文明的生活习惯,城乡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提高到16.5%,入选全国健康城市建设进步最快城市。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健康延安建设,高水平投入保障、高起点规划设计卫生健康工作,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18项健康延安行动稳步推进,卫生健康服务模式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同时,扎实推进健康城市建设,大力巩固提升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开展健康基线调查和业务培训,出台健康城市建设各项政策、制度、措施、方案,在不同行业、不同领域开展健康细胞建设试点。目前,子长、宝塔、安塞、甘泉、黄龙5个县(市、区)建成省级健康促进县区,累计开展健康细胞建设147684个,培育示范典型7446个,为健康城市建设奠定坚实基础。我市荣获首届健康中国年度标志城市。
2017年我市荣获“国家卫生城市”称号后,2021年顺利通过全国爱卫办复审并重新确认为“国家卫生城市”,吴起县、志丹县也被重新确认为国家卫生县城。
真正解决好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多亏了咱们这儿的医院有卒中中心,要不然我老汉就危险了……”近日,在子长市人民医院内三科(神经内科)住院部,急性脑梗患者任莲成的妻子李桂云回忆起十几天前的情景仍心有余悸。
十多天前,任莲成因急性脑梗致昏迷,情况危急,被送往子长市人民医院,内三科主任井润婷马上组织人员对任莲成进行溶栓治疗,为进一步治疗争取到了宝贵时间。
在延安大学附属医院,住院多日的80岁老人白玉芳,康复后在家人的搀扶下,走出了医院的大门。
“不仔细看这个医保报销单,我们还真不知道老人这次看病住院一周的花费,比预期中少了这么多。”白玉芳的儿子说。
“这得益于延安的医药价格和招采制度改革,延大附院是全市医保基金与医药企业直接结算的试点医疗机构之一。”延安大学附属医院医保管理办公室主任南娟说,患者入院的时候,只需要缴纳个人自付的部分,剩余的部分由医院先行垫付,出院后再通过医保基金进行支付。
南娟说,她多年工作在医保一线,切身感受到了现在老百姓看病不再难,报销更方便。
“看病难”“看病贵”是长期以来群众反映的热点问题和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也是各级党委、政府着力要解决的民生问题。“三医联动”的医疗改革,让圣地人民尽享医改实惠。
近年来,我市对外引进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第六医院,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第二、第四医院等优质医疗资源,快速提升市级医疗服务水平。对内组建三个医疗集团推动优质医疗资源逐级下沉,县域内医共体实现全覆盖,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就医格局正在形成,80%的大病在市域内就能得到救治,90%以上的常见病、多发病能够在县域内诊治,群众“看病难”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我市率先在全省启动市县两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在全面推行药品、医用耗材带量采购、零差率销售,大幅降低检查检验价格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单病种付费和检查检验结果互认范围,群众看病就医负担大幅降低,“看病贵”问题得到有效缓解,群众就医满意度达到90%以上,被评为全国平安医院建设先进市。
我市深化医改经验多次在全国交流推广,成为国家第三批改革试点市,获得国务院“真抓实干、成效显著”通报表彰。
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2021年12月,宝塔区发生疫情后,全市卫生健康系统以“疫”为令,按照“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疫情防控工作要求,紧急抽调组建35支流调队伍,精准快速开展流调溯源,科学摸清传播链条,迅速做好流调排查和人员管控,累计流调阳性病例13人,密接1793人,次密接10038人,封控小区、场所67个,有效斩断了疫情的传播蔓延。
同时,我市充分发挥各级医疗机构力量,加强扩面核酸检测,快速排查感染者。相关部门及时协调支援核酸检测方舱实验室6个,制定实施了城区扩面核酸检测方案,先后在主城区开展了12轮扩大规模核酸检测工作,累计采集738.6万人次。
疫情发生前,我市就全力推进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工作。相关部门制定印发了《延安市3-11岁人群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工作方案》和《加强免疫接种工作方案》,加快推进加强免疫和3-11岁人群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工作。
截至2022年2月14日24时,我市累计接种新冠病毒疫苗4521473剂次,其中第一针2017133剂次,第二针1929392剂次,第三针574948剂次。18岁以上人群接种率达到96.83%以上,12-17岁人群接种率达到116.00%以上,3-11岁人群接种率达92.95%以上,完成了省上下达的目标任务。
让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
近年来,我市持续提升医疗水平,改善医疗服务,始终将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当做首要任务。尤其在2021年,市卫健委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坚持把“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紧贴群众需求,千方百计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现在只要打开医院公众号,挂号、检查都可以网上预约,有些常见病还可以通过在线门诊就医,特别方便。”市民雷蓉蓉说。
2021年以来,我市广泛征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在不合理用药、不合理检查等方面问题,收集113条线索建议,经调查后全部整改到位。同时,利用信息化手段推广预约诊疗、网上挂号等便民措施,目前已实现市级公立医疗机构统一平台预约挂号、分时段就诊,有效缓解群众看病就诊遇到的“急难愁盼”问题。
同时,我市以中西医结合提升基层服务能力为导向,持续实施基层能力服务工程,100%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80%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基本解决了人民群众在家门口“看中医、吃中药”的需求。组织开展“学党史办实事——百名中医百场基层义诊”活动,面向乡村、社区,针对常见病、多发病提供中医诊疗咨询科普服务,全市共举办义诊62场,26所医疗卫生机构145名医护人员参与,受益群众6907人。
记者了解到,五年来,我市累计投入29.2亿元,实施基层卫生健康项目52个,为基层补充医学类毕业生1800多名、乡医598人。率先在全省开展乡镇卫生院规范化创建,为每个达标的乡镇卫生院配备价值520万元的医疗设备,全市建制镇卫生院全部达到标准化水平。全面推广“流动医院”服务模式,为建制镇卫生院购置60多辆体检车,打通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推行镇村一体化改革,全市1898个村卫生室全部达到标准化要求。
2022年是“十四五”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我市卫生健康工作将围绕健康延安建设主线,深化医药卫生体制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两项改革,筑牢项目、人才和信息化三项基础,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公共卫生服务保障、中医药服务、卫生监督执法四项能力,统筹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保障重点人群服务、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做好健康扶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五项重点工作,全力促进全市卫生健康事业更加均衡、充分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健康需求,奋力书写延安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