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
让阅读成为一种生命自觉
  学校给老师最大的福利不是物质,而是精神上的愉悦和充实。一个学校能不能走得更远、更坚定、更持久,不是靠老师们的一腔热情——热情会随着心态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也不能靠学校规章制度的硬性要求——硬性规定只能抹杀老师的工作干劲,甚至把老师身上仅存的一丁点“家”的热情毁灭。学校发展靠的是老师的内驱力和自发力,愿意为学校付出一切。内驱力来自哪里呢?来自教师本身的教育情怀,来自对学生的热爱,来自不忘初心的执着,这一切都取决于教师内在的精神动力,最好的途径就是让老师自身不断地成长,不断地自我规划,阅读经典书籍就是一个好办法。
  怎样阅读?
  首先要有目地阅读。阅读要有方向,有目标,无论是想写随笔,写论文,写专著,还是写教学设计,等等,都要有目的,看什么书要有选择,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
  其次要有计划地读。“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读书与干其他事情一样,也要计划,合力安排读书时间,否则会容易半途而废。
  再次要有决心地读。要求每天必须读多少,要坚持,每天读一点,“挖”一点,积少成多,积沙成塔,总有一天会发生“井喷”现象。心存阅读的火种只要存在,并付诸实际行动,总会有变为火炬的可能,终究会有燎原的那一天。遇到写文章的时候,好句子、好词语如排山倒海般袭来,在脑海里交替浮现,一如《忽然好想念》里的一句歌词一样“热爱的画面,浮现在眼前,在脑海里默默回甜”。
  陶渊明先生《桃花源记》中有语云:“……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这句话也可以用来形容读书,一开始可能逼着自己去读,感觉枯燥无味,如遇险滩,如遇高山,但读着读着,便觉豁然开朗,风光无限。有些老师,像祥林嫂附体,絮叨个没够,抱怨自己选错了专业,做了老师,每天必须看书写字,乏味至极,想不到读书的好,于是“我真傻,真的”经常挂在嘴边。言由心生,说得多了,就会影响心情。做教师是一件很幸福的事,阅读也是一件很幸福的事,至少我们有时间可以静下心来,不像企业员工,不像快递小哥,要整天忙着面对追求业绩的上司,面对刁难的顾客,走遍千山万水,吃尽千辛万苦,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这些我们都不需要,只需要遵从本心,多读书,就可以净化心灵。
  不读书,缺乏文学宝典的滋养,就容易使大脑“沙漠化”,使语言表达机械、沉闷和程式化。因此,要克服心理障碍,沉下心来多读一些经典,把读书变成自觉,最后把自觉读书变成一种生命自觉。从“言说理想”的空想中走出来,走向“实践理想”的阅读世界,把大脑因缺乏阅读而造成的“沙漠荒原”变成“精神绿洲”,才可以有足够的精神底子“脚踏实地,仰望星空”,才可以有足够的实力参与到构建教育的大厦中。
  阅读给人力量,使思想上“充电”,精神上“补钙”,心灵上净化,身体上壮骨,人格上健全,语言上睿智,内涵上丰富,气质上优雅,视野上开阔,境界上提升。
  阅读,可以使脚步变得更加铿锵,走得更远、更辽阔。
  (新区江苏中学副校长 贾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