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各种借贷APP的广告充斥于网络,这些广告大多号称“利息低、额度大、到账快”,各种暗示和诱惑让人心动。而且这些借贷注册门槛很低,只要输入手机号、身份证号就行。但消费者只要借了款,就会发现自己掉入了陷阱,所谓低利息暗藏各种附加条件,实际支付的利息其实很高,提前还款还要付全息等等。所以我们在用APP借钱时一定要谨慎,避免坠入其“陷阱”。
近些年来,经历了全民创业创富热潮,一轮又一轮的消费升级,消费的方式和潜力被不断深挖:要做生意,要买房买车,要办各种卡,要报各种班……太多人的确总觉得钱不够用,这就形成了巨大的借钱市场。有市场的地方,自然就有供给,倒也不奇怪。
但是,笔者发现,满屏的APP只告诉你可以借钱,而且门槛越来越低,手续越来越简易,审核一家比一家宽松,但它们基本都不会告诉你,借的钱都是连本带利要还的,如果不还是很麻烦的。没错,这本来的确是常识,但人在巨大诱惑的连续轰炸和对物质的极度渴求中,容易滋生“赌徒”心态,也就很容易忘记常识。而缺乏常识和偿还计划的借贷,往往都不会有好结果。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与专业借贷平台不同,视频、社交、出行、打车、生活服务等各类APP上马的金融借贷业务,往往带有极强的诱导性。比如,不少APP在主页关键位置向用户推荐,都不约而同标榜低息,甚至以能享受其他业务费用减免的方式来引导用户申请借款。其“广撒网”的推荐方式,面对的更多是那些本无强烈借贷需求的用户。换言之,这类APP的金融业务,更容易为过度消费、过度借贷推波助澜,尤其是年轻人乃至学生群体。
针对网络小贷乱象,相关部门近些年也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新规。就在近日,银保监会等部门就联合印发通知,要求进一步规范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监督管理工作,明确小额贷款公司不得向大学生发放互联网消费贷款。在此基础上,对于当前“什么APP都可以放贷”的局面,也宜有更精准的规范和约束。比如平台的资质、参与门槛、推广方式等方面,都应有更明确和严格的标准,以实现APP借贷业务有序、有度发展。
作为消费者,我们更要理性借贷,不可被眼花缭乱的广告语所蒙蔽,而是要注意风险防范,尤其要在了解附加条款的基础上再做决定。我们必须要知道一个常识,天上不会掉馅饼,金融行业从来没有“轻松借钱”一说,以低息为噱头背后,实际上往往埋着高息的“深坑”。总之一句话,借贷有风险,花钱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