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松伟(右)帮助村民卸砖 记者 孙艳艳
“为群众干好一件实事,办好一件贴心事,看到笑容能在他们的脸上绽放,我内心也很欣喜……”自2020年9月担任甘泉县石门镇公家峪村村主任助理,加入到驻村工作队以来,王松伟把满腔的热血和为民服务的情怀投入到工作中来,不断在工作中磨练意志、提高本领,兴产业、纾民困,在农村广阔天地上施展才华、放飞青春梦想。
扎根基层兴产业
公家峪村是合并村,含公家峪、关河峪和齐家坪3个村民小组,距离镇政府驻地21公里,属于典型“川道拐沟村”。过去,公家峪村村民没有稳定的产业,收入来源以种植玉米为主,多年广种薄种。
2020年底,石门镇政府对村里实施旧棚恢复重建,来填补公家峪村日光温室产业空白,这让正在寻思着如何帮助村民发展产业的王松伟喜出望外。
入户了解情况、统计面积,和支部书记从村头跑到村尾,从前庄跑到后山,每一户的情况、每一项工作王松伟都要事无巨细地落到实处。“10户村民种植11个日光温室大棚,相当于33个标准棚。咱们村也算是有产业了。”王松伟和一起驻村的队员笑着说。
2021年4月,经过几场大雨,大棚种植户宋双成满脸忧愁地向王松伟絮叨,“雨下得太大导致棚前路面损毁,雨水倒灌,棚内黄瓜正是生长的好时候,这下受损严重,真不知道七八月份汛期到来的时候该如何是好。”
另一户胡永霞也过来说:“人家来棚上收西红柿,都要平铺开来挑拣,咱没有这个地方,费时又费力,还会造成大量的浪费。”
得知这一情况后,王松伟第一时间同包村单位联系,并协调砖块38300块,向每棚资助3300块用于储物间修建,2000块用于修复部分坍塌路面。“这样一来,抬高了大棚入口的门槛、平整了道路的坍塌、避免了蔬菜的受损、方便了产品的运输,解决了我们老百姓的大事情。”宋双成感慨地说。
为了提高大棚种植效益,王松伟还及时对接县蔬菜种植技术人员不定期到棚里为种植户们培训种植技术。
胡永霞在村里旧棚恢复重建时,修建了两个大棚,种植黄瓜、西红柿、辣椒等,经过夫妻俩精心种植和技术人员的指导,去年两个大棚收入近8万元。“今年已经收入6万元,这茬黄瓜下架了,再种一茬,一年下来收入十一二万元不成问题。”胡永霞心满意足地说。
在帮助有劳力的村民发展大棚产业的同时,王松伟还积极支持鼓励有养殖经验的村民发展养殖产业。目前,村里有不同规模的养殖户20户,养猪5户、养牛5户、养羊10户。村里产业初具规模,有了稳定的产业,村民致富奔小康的信心更足了。
融入群众纾民忧
“谢谢你一直以来对我们家的关照,时不时得来嘘寒问暖,还给娃娃买水果,我们心里太过意不去了。”5月27日,王松伟再次走进村民宋剑家询问生活情况,宋剑感激地说。
32岁的村民宋剑,在甘泉县一家理发店做一名理发师,掌握着一门手艺,生活虽不富裕,但2020年4月喜得一女,让一家人对生活还是充满了憧憬。然而,女儿出生4个月后,开始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症状,宋剑同妻子带着女儿先后到延安、西安及北京求医,却未能查出具体病因,病情反复发作,看病花销将近7万元,导致一家人的生活极度拮据。在防返贫动态监测中,了解到宋剑的情况,经过村内开会决议确定其为突发严重困难户,并上报镇衔接办,确定王松伟为宋剑帮扶联系人。
在王松伟的提议下,村里对宋剑进行一次临时救助,积极对接石门镇民政站,按照相关规定将宋剑纳入低保户,享受兜底保障。
心里装着群众,时时刻刻都会惦记。去年临近年关,街面上满是忙碌的身影,特别是干理发行业的宋剑,尤为繁忙。想着刚购置的慰问品还没给宋剑送去,与宋剑联系后,得知他晚上10点下班回家,因为刚下过雪,雪天路滑,他下班吃过晚饭后便开车向宋剑家走去,硬是在家门口等了近3个小时,最终将米面油等慰问品送到宋剑家里。
在王松伟看来,宋剑是新纳入的“三类户”,家中受到突发性的困难,如果能在第一时间让他感受到党的温暖,社会的温情,也许就能对未来的生活更有奔头,会更努力地渡过难关。
去年夏天,公家峪村遭受严重旱灾,王松伟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立刻协调包村单位领导干部,紧急调配来4台水泵,一连几天同片长、村队干对村内庄稼进行引水浇地,极大地降低了损失,守住了群众的“钱袋子”。
抗旱减灾、防汛抢险、疫情防控……一年多的驻村工作中,面对每一项工作,王松伟都不惧困难,和村民站在一起,与群众共克困难。
“小王是实实在在为我们公家峪村办实事了,从一开始的‘学生娃’到现在农村工作的‘多面手’,融入群众,服务群众,为村子发展出了不少力。”公家峪村支部书记许斌说。
突出的工作不仅得到了村民的称赞,也赢得了各部门的认可。2020年驻村以来,王松伟连续两年被石门镇评为“先进工作者”,今年4月还被授予甘泉县优秀共青团员称号。
“从校园到单位、从城市到农村,工作后的第一间教室就是公家峪村,在这里我知道了翻土刨地是要向前推进,明白了春耕秋收那几场雨尤为关键,熟悉了大棚放风、卷帘操作,了解了村民自治制度的优越性和必要性……接下来,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我将更加深入地融入群众,在‘精准’二字上下功夫,增强村子的‘造血’功能,发展村集体经济,激发村民的信心和活力,真正成为村民无话不说的‘自己人’。”王松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