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2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了《关于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决定》和《确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的决定》。以国家立法的形式分别将12月13日确定为国家公祭日,9月3日确定为抗战胜利纪念日。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正义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近代以来中国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成为中华民族走向振兴的重大转折点,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奠定了重要基础。中国人民为世界各国人民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争取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和民族牺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国务院先后将1945年9月2日日本政府签署投降书的次日即9月3日设定为“九三抗战胜利纪念日”。
为了牢记历史,铭记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艰苦卓绝的斗争,缅怀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英勇献身的英烈和所有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作出贡献的人们,彰显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表明中国人民坚决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激励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共同奋斗,2014年2月2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决定: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每年9月3日国家举行纪念活动。
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在中国南京开始对我国同胞实施长达40多天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惨案,30多万人惨遭杀戮。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灭绝人性的法西斯暴行。这一公然违反国际法的残暴行径,铁证如山,早有历史结论和法律定论。为了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和所有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期间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者,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战争罪行,牢记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表明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2014年2月2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决定: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每年12月13日国家举行公祭活动。
设立国家公祭日是国际通行做法。以国家立法的形式将对本国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时刻确定为特定的国家纪念日是一种国际惯例。二战后,主要参战国政府纷纷推出国家级哀悼日,以国家公祭的形式来祭奠在惨案中死难的国民。我国以立法形式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这对当年被侵华日军杀害的死难者是一种慰藉,对活着的人更是很好的警示,同时昭示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并以此开创美好未来的决心和勇气。
自1994年起,江苏省和南京市每年12月13日都举行各界人士参加的悼念仪式。南京上空都会拉响警报,悼念遇难者同胞;每逢清明时节,青少年都会来到烈士陵园祭扫先烈。“南京之耻、国人之耻,南京之痛、民族之痛,南京之悼,应该是国家之悼。”南京大屠杀作为二战“三大惨案”之一,仅在地方上悼念是不够的。
江苏省暨南京市社会各界人士这种举办祭奠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仪式,无疑为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立法提供了实践基础。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死难者遗属、南京大屠杀史学研究者纷纷提议参考国际惯例,将地方性纪念提升到国家层面,以表达对死难者的尊重和历史的责任。
2005年3月9日,全国政协常委、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赵龙先生,在全国政协十届三次会议上,首次提交了把每年12月13日定为国家公祭日的提案。2012年3月10日,全国人大代表、民革江苏省副主委、南京艺术学院院长邹建平等代表,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也提交建议案,建议应在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祭日举行国家公祭活动。之后,江苏省及南京市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又多次就此事提案。他们的提案代表了广大民众的意愿,为“双日”的法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设立表明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世界上一切维护正义的人民、包括日本人民,为了维护南京大屠杀的真实历史,与日本右翼势力长期斗争的结果。
2014年12月13日上午,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中央军委在南京隆重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自古以来,和平就是人类最持久的夙愿。和平像阳光一样温暖、像雨露一样滋润。 有了阳光雨露,万物才能苗壮成长。有了和平稳定,人类才能更好实现自己的梦想。历史告诉我们,和平是需要争取的,和平是需要维护的。只有人人都珍惜和平、维护和平,只有人人都记取战争的惨痛教训,和平才是有希望的。 (供稿单位:中共延安市委党史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