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
李妮:全村人夸赞的“巧女娃”
  六岁的时候,我就迷上了剪纸。
  记忆里,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逢年过节剪窗花。临近年关,村里的婶婶、阿姨、姑姑们,白天在山里忙完农活,晚上就会不约而同地来到我家,为了同一件事:剪窗花。
  妈妈性格开朗,热情地招呼大家。那个时候,我就会坐到她们旁边看她们剪,有时候,我也会拿着父亲抽完的烟纸盒在旁边跟着剪。
  有一次,我剪出来一头牛,我姑姑看见了说:“这女子手咋这么巧嘞,剪得真好看。”说着就拿给我妈妈看。
  “这个剪得比较好,明天再拿红纸剪几个蝴蝶、小鸡这些小动物,就能往窗户上贴了。”妈妈也把我夸赞了一番。
  第二天一大早,我用红纸剪了几只蝴蝶和几只小鸡,还贴到了自家窗户上。姑姑早上到我们家来,看见我们给窗户贴上了我的剪纸,直夸我手巧,比她们大人们都剪得好。
  我听了姑姑的话,心里感觉可高兴了。那一刻,我感觉自己非常有本事。
  一下子,我在村里出名了。从第二年开始,全村人都来请我给他们剪窗花。剪完之后,他们就会给我送一些好吃的东西。
  从那时起,我就越来越有信心。每天放学回来,别的孩子都在玩游戏,我自己一个人拿着剪刀在家练习剪纸,剪了一张又一张,剪了一次又一次。
  后来,我上学读书了。上完课,写完作业,一有时间,我仍然坚持着自己的爱好。
  一天周末,爸爸妈妈把我带到延川县文化馆。进去以后,看见一位和爸爸年龄差不多大的老师,妈妈就把我的剪纸作品拿出来让他看,请他给我指导一下。
  当时我不知道,原来他就是冯山云老师。
  冯老师看了以后说:“这么小的孩子,剪成这样的效果,剪得不错。”说着,他就把我带到一幅剪纸旁边,问我能看出来这幅剪纸是什么。
  我凑近看了半天,也只看到上面坐着一个人,感觉他的腿、胳膊灵活自如,像会动一样。
  “剪纸就要大胆地去想象,不要拘束于眼睛看到的。”冯老师讲道。
  冯山云老师的话给了我灵感,此后,我剪纸的时候想得比较开,想法也比较自由、大胆了,随便去剪、怎样舒服怎样剪。慢慢地,剪出来的东西就和原来不一样了,就是别人不敢想的那种。
  我现在还常常回想,如果没有冯山云老师的那次指导,就不会有我现在的这种风格了。
  工作以后,我成为了一名英语老师,但是我依然没有放下自己钟爱的剪纸。每天下班回家,我都会剪几个窗花练练手。
  2009年,学校开展民间文化艺术进课堂活动,学校领导知道我擅长剪纸后,就问我愿不愿意当指导老师。
  我当时非常高兴,想都没想就一口答应了,既可以干自己喜爱的事情,又教了孩子,这正是我所期盼的。
  从那儿以后,我就成为了学校里的剪纸指导老师。现在,在课堂上看到喜欢剪纸的孩子们,我就想起了小时候的我,就想把我会的全都教给他们。
  在我看来,剪纸就是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也就是对我们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寄托。作为一名延川县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我会让更多的人了解它、喜欢它、爱上它,将我们的剪纸艺术更好地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