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坚信,读书是一件有用的事情。
我出生在一个偏远的小山村,小时候,村子里大多数都是不识字的留守老人,在那个通信不发达的年代,要和外地的儿女取得联系全靠写信。我从一年级刚学会写字开始,就仿照别人写信的格式给村上四奶奶的儿女们写信,成为她的“御用写手”。遇到不会写的字,就画圈圈或者注拼音。尽管如此,四奶奶从不嫌弃,一直夸我写得好。收到回信时,我就连猜带蒙地读给她听,四奶奶也听得津津有味。这让我觉得会读书、能认字是一件非常有成就的事。到三四年级,写信对我来说已经不是一件难事,我也因此成了四奶奶家最受欢迎的人。
那时候家里没有电视,读报纸便成为我童年时光里最快乐的一件事。隔壁畜牧站的叔叔会把读完的报纸送给我,我便拿回家如痴如醉地读给妈妈听。伴随着年纪和阅历的增长,有限的阅读资源已经难以满足我对读书的渴望。非常幸运的是,深圳龙岗村为我们学校捐建了一个图书馆,老师每周会借书给我们,基本让班上同学都能阅读。在这小小的读书天地里,我了解了村子以外的广阔世界。
那时候村上很少有人家有课外书的,我家算是例外,爸爸经常在外面做生意,会给姐姐们一些零花钱,也支持她们花钱买书,就这样,六年级的我读了《中国历史故事》《上下五千年》,这些书籍犹如时光机,让我穿梭于历史的长河,与先贤们相遇。
上了初中,因为爸爸生意失败,家里突然变得异常拮据。买不起书,我就跟同学们去借。那时候,班上流行看金庸的武侠小说,看完小说,我“现学现卖”,给同学们讲《神雕侠侣》的故事。有时内容记得不清楚,我就现编,这也催生了我的一个理想,写一本书,一本记录我们生活的书,可惜至今也未能实现,实属遗憾。到了初二,班上一个转学生从家里带来了琼瑶的全套书,被大家追捧,我也不能例外,把这些书全部读完了。因为借书,我和那个带书的同学成为非常好的朋友。
初三的时候,我迷上了诗歌。遇到优美的古诗词、现当代诗歌,我都一字不落地抄写、背诵。从李白的波澜壮阔到杜甫的忧国忧民,从苏轼的清风明月到辛弃疾的仗剑天涯,直读到后来郭沫若、徐志摩、汪国真等作家的现当代诗歌。那些触动心弦、引人共鸣的作品,催生了我的创作欲望,一些稚嫩的诗歌也悄悄地写进我的日记本里。
到了师范,学校图书馆为我打开了广阔的读书天地,我不厌其烦地读啊、写啊,也有小小的“豆腐块”偶尔现身学校的校刊,给我平淡的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
在担心念不了书的夜晚,在独自读书的早晨,在假期半工半读的日子,我靠着那些年所读的书,一次又一次自我疗愈,一次又一次被打倒再站起来。作品中的具体内容我可能已经忘记,可那些对世界的认识、对生活的感悟和对抗困难的勇气,已经深深地烙印在我的生命中。
(延安实验小学教师 李彩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