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田家沟蝶变记
通讯员 范筱霞
    ●贺嫔利在给大棚蔬菜松土
    ●殷海宽在自己院子种菜
  甘泉县下寺湾镇田家沟村通往村口就是一条河,没有过水桥,村民每次出门都很不方便,遇到下雨天更是寸步难行。
  田家沟村的故事要从这条路讲起。
  2009年的一天夜里,在村委会老旧的小院里,一场不到15分钟的党员大会召开,会场气氛有点儿尴尬。
  “我们的‘急难愁盼’还需要问吗?”村里的致富能手贺嫔利率先发问,“连座桥都修不好,只开会有啥用?”贺嫔利所说的“桥”就是崎岖不平的进村道路,出行不便,交通安全隐患大,不少年轻人因此而外出打工。
  “反映了多少次,一直得不到解决。”“一座桥修了多少年了都修不好。”……村民代表们你一言我一语,说得村党支部书记面红耳赤抬不起头。
  就此,修路的事很快被提上日程。缺资金就多方筹措,需设计施工便积极与甘泉县交通运输局对接。村里到县城往返两个多小时的路程,村“两委”班子不知跑了多少趟。
  功夫不负有心人,新桥修好了。如今,再走在大桥上,桥面上有很多村民在售卖各种蔬菜和时令水果。
  “这可是件大好事,咱老百姓会记一辈子的大好事。”贺嫔利信心满满地说,“靠大棚我给儿子在县城买了房子,今年光12个小棚,我争取收入10万元。”
  今年51岁的贺嫔利,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这个村子,以前父母守着几亩薄田勉强糊口,看着家里的开支越来越大,她便种地,但一年的收入没多少,但自洛河大桥建好后,政府一系列的扶持政策让贺嫔利再也坐不住了。2012年,看到村里的大棚建起来了,她就搞起了大棚种植业,起步就从两棚黄瓜开始,开始了她的发家致富路。
  多年来,勤劳能干的贺嫔利起早贪黑,种菜册子时刻不离手,如果遇到还不懂的问题就从百度上找,没想到,她种的菜渐渐出了名,她的勤劳也渐渐被众人熟知,第一年种菜到手的现金就6万余元,这下对贺嫔利来说,创业更起劲了。于是,她扩大了种植的范围,去年种了两个大棚蔬菜,12个小棚种了西瓜、油桃等。在她的带动下,全村大部分都搞起了第三产业。
  像贺嫔利一样,近几年,田家沟村村民依托独特的资源优势,抓住政策、技术、资金等关键环节,大力发展山地苹果260亩,百只湖羊养殖场一个,发展平菇种植70万棒,弓棚种植70座,目前,千只湖羊养殖场正在招商中。他们正靠着自己勤劳的双手经营着丰盈温暖的好光景。
  富民产业发展起来了,人们改造自己家园的愿望也更强烈了。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田家沟村以支部引领带动党员示范,发挥党支部领航,主动挑起发展的重担,把带富能力强的人选配到村“两委”班子,开阔思路,转变发展方式,依托香林寺和大峡谷游客接待中心建设之地的优势,制定了“一线两园三区”(沿洛河休闲观光线,田家沟村食用菌种植示范园、香林寺村农家体验园,左沟休闲垂钓区、香林寺旅游风景区、贺家坪陕北窑洞特色民宿区)发展模式,发挥景区辐射优势,促进文旅、农旅与特色产业融合发展,人居环境整治等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一幅幅美丽农村的新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还是党的政策好,以前没有水,路不好,更别说晚上出门了,如今,自来水引到院子里,路成了水泥路,晚上还安装了路灯,真是太方便了。”坐在自家院子里,今年75岁的村民殷海宽激动地说。
  据介绍,以前村里的条件有限,殷海宽的三个儿子,两个只能在外地发展,一个去外地读书。如今,殷海宽的几个儿子都在外地成了家,如果想家的话,不管什么时候开着车就回来了。
  这些天,田家沟村新修的柏油路上正在安装路灯。这路灯照亮了进村的路,更点亮了百姓奋力致富奔小康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