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崔永平 高伟
时光荏苒,岁月如歌。50年来,延大附院有一群人,他们远离家乡,甘愿忍受与亲人分离之苦;他们远涉重洋,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他们在遥远的国度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将自己辛勤的汗水洒在了异国的土地上,浇灌着不同国家、人民之间的友谊,被当地百姓亲切地称为“中国医生”。
50年累计派出援外队员26名
今年是延大附院援外50周年,从1972年—1978年,延大附院就先后派员参加我省第3批、第6批、第10批援助苏丹医疗队,2013年参加第31批援苏丹医疗队,到2019年牵头组队我省第35批支援苏丹医疗队开展援非医疗援助工作,2020年又参加第36批援苏丹医疗队,2021年牵头组队我省第9批援马拉维医疗队。
多年来,延大附院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共派出7批次26名专业技术人员执行各类援外医疗任务,服务国家外交大局,严格落实省卫健委的工作部署,全力以赴做好援外医疗工作,担负起大型公立医院的社会责任。2021年,该院被授予“援外医疗工作先进管理单位”荣誉称号,由该院牵头组建的第35批援苏丹医疗队被授予“援外医疗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新时代的“白求恩”——延安精神传播者
50年来,延大附院的援外专家和医护人员用精湛的医术为当地百姓解除病痛,在条件艰苦、疫情严峻的环境下,做了大量扎实细致的工作,圆满完成援外医疗任务,救治了大量患者,树立了中国人、陕西人、延安人的良好形象,发扬了延安精神,为推动中国与受援国的医疗卫生合作,增进中非友谊发挥了重要的桥梁纽带作用。
延大附院康复医学科医生王国军于2019年10月至2022年4月先后两次远赴非洲。作为援助苏丹医生,他以自己的中医康复专业特长,用中药、针灸、艾灸、按摩、推拿、拔罐、蜡疗、熏蒸等中医方法,在苏丹帮助运动功能丧失或部分丧失患者进行康复治疗,他真诚热情、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赢得了广泛赞誉,传播了中医文化,增进了中苏人民的友谊。
2019年,关云成为中国第35批援苏丹医疗队队员,并担任派出单位的带队队长,开始了为期一年零四个月的对外医疗援助及抗疫工作。关云是延大附院护理部副主任、主任护师、陕西护理学会教育专业委员会委员,曾担任6省市医院中层管理干部暨首期护士长赴新加坡研修项目学习代表团团长。
援非一年多来,关云始终牢记党和祖国的重托,带着延大附院人饱满的精气神,面对当地炎热的气候、动荡不安的社会秩序,新冠疫情、疟疾、霍乱等传染病肆虐和缺医少药、防护物资极度缺乏等现状,她与援苏医疗队员一起沉着应对,不负众望,克服了各种不利因素,把医务工作者的大爱从祖国播洒到世界,用生命和行动书写了南丁格尔誓言。
2021年1月16日20时,中国(陕西)第36批援苏丹医疗队抵达苏丹首都喀土穆。延大附院共派出消化内科主任医师史盛梅、疼痛康复医学科副主任医师武小岗、心脑血管病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韩繁龙、心脑血管病医院康复医学科副主任医师王国军4名业务骨干执行援外医疗任务。
韩繁龙被任命为恩图曼驻地第一小组组长,配合医疗队进行日常物资采购、协调小组成员帮厨等工作安排,解决队员日常困难。在驻苏丹大使馆领导下参加外交部“春苗行动”,为在苏丹华人接种新冠病毒疫苗,累计完成近300人次,得到当地华人的赞扬。迄今为止,他已处理门诊病人150人次,克服手术条件简陋、手术设备缺乏等困难,成功主刀完成神经外科专科手术10余台,手术均达预期效果,其中2例慢性硬膜下血肿病人术后很快清醒、肢体活动明显改善,1例颈椎病患者在轮椅上生活一年有余,术后1周就能够在小孙子的搀扶下行走,当地医务人员和病人家属交口称赞手术做得好。其中2例手术在新华网进行了报道。
让中国医疗队精神在非洲大地扎根开花结果
作为中国的“白衣外交官”,援非医护人员们弘扬“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中国医疗队精神的同时,将延安精神、白求恩精神带给了非洲人民。
在新冠肺炎疫情国外形势严峻的情况下,目前延大附院仍有6名队员在马拉维执行援外任务。队员们表示,“将始终牢记党和人民的嘱托,发扬延安精神和白求恩精神,用实际行动践行‘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中国医疗队精神。”
援外医疗工作牵涉面广、政策性强,延大附院党委书记李小龙表示,将认真执行中省市的安排部署,继续努力、积极进取,多渠道、多层次、多领域地拓展对外医疗合作,全方位提供援外队员的后勤保障,努力适应新形势,完成新任务,作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