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5月11日的那场昏天黑地的暴雨,让我们失去了一位与我们同去插队的女知青。那一天可以称为延安的一个重要历史节点。那一天,也是我们周家湾大队陈巨发在延河洪水中奋勇救人、被《解放军报》报道的日子。
那天快到正午的时候,天拉长了脸,队长见状就对正在地里劳作的我们说:“咱们就不歇晌了,早干完早回家。”于是大家挥着锄头,沿着山坡从高到低又摆起了一字长蛇阵。
这时,天空浓云密布,天色越发阴沉起来。下午两三点钟,天下起了小雨。
雨越下越大,丝毫没有停歇的意思。
突然,狂风骤起,漫天黑云铺天盖地而来,像是进入了黑夜。霎时间,一道闪电在天空掠过,一个闷雷在头顶炸响。紧接着,铜钱大的雨点就劈头盖脸地砸了下来。
这时候,队长招呼大家赶快回家,但为时已晚。因为这里距离村子有六七里路,脚下是难以行走的泥地。大家只能暂时分散开来,各自寻找避雨之处。
我跟着几个老乡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山上跑。老乡有经验,知道躲在山顶安全。一旦山洪暴发,在沟底停留会很危险。我们四五个人找到一个躲避处。只过了数分钟,只听“轰”的一声巨响,崖畔上方的黄泥水倾斜而下,山洪暴发了!
“大家不要在此停留了。此处一坍塌,就无处躲藏了。”一位老乡对我们说。于是众人不管雨势大小,相跟而出,沿着山梁跌跌撞撞往回赶。
等大家回到村时,雨已经停了。沟里的水暴涨,洪水倾泻奔腾,浩浩荡荡流向村口,奔向延河,汇入滚滚的洪流中。
晚上十点左右,窑里的有线广播喇叭响起。延安广播站紧急通知:“延安遭遇特大洪水,王家坪建设工地上有20多名民工和解放军战士被洪水冲走,请延河沿岸各公社组织人员到河边打捞。”
广播就是命令,救人义不容辞。我们大队革委会主任陈巨发立马冲出家门,一边招呼着村民,一边跌跌撞撞、深一脚浅一脚地朝延河边奔去。
当陈巨发赶到现场的时候,周家湾粮站的李主任也到达河边,他随身携带的长手电筒发挥了作用。只见他用手电筒的白光穿过漆黑的夜幕,掠着河面,来回反复扫荡着。
蜿蜒曲折的延河在经过周家湾的几个弯道后,流速迟缓了一些。在手电的光亮中,水面出现了一个物体,像是一棵树。仔细辨认后,有人惊呼:“是人!”
大家在河湾处看到,一个人被急流裹挟冲到河湾时,偏离了主河道。该处脚可触地,水浅至腰。就被冲到了浅滩。
经过三十多里的河水浸泡,此人虽然远离洪流,却早已冻僵,无法上岸。只能守在河滩,等待有人前来相救。
于是,陈巨发身先士卒,走在前面。他一手拿着手电筒照向前方,另一手牵着后面相跟的人。
大家手牵着手,摸着黑,一步步靠近落水者。河边碎石驳杂,不小心就会跌倒。当走到落水者身边的时候,首先看到的是帽子上的红色五角星。
“是‘解放军’!”有人喊道。可是他已失去知觉。大家赶紧将他架起,小心翼翼地抬上岸。
村子里的小队长朱玉贵家距离延河最近,有五里路。在众人的帮助下,朱玉贵背着“解放军”,来到自己家的窑里。进了窑,赶紧为“解放军”脱下已经灌满黄泥的军装,为他擦净身上的泥浆,热敷后,给他换上干净的衣服,盖上一床平时自己舍不得盖的新被子,又赶紧招呼婆姨生火做姜汤。
“解放军”醒来后,自称姓吴,是班长。陈巨发立马摸黑赶到公社,向公社汇报了情况。次日,有军车来接走了吴班长。
接着,《解放军报》于1969年6月18日发表了题为《延安精神放光芒,军民团结新篇章》的长篇报道。文中写道:“李家渠公社周家湾大队革委会主任陈巨发、周家湾生产队小队长朱玉贵、周家湾粮站革委会副主任李胜海和两个社员,在洪水里追了二里多路,把九连班长吴伯荣抢救上岸。此时,吴伯荣已经冻得失去知觉,朱玉贵背着他一口气跑了五里地,到了自己家里,给吴伯荣换上新衣服、盖上新被子,还做了热敷。”
其实,受到军报表彰的陈巨发主任,在此之前也是个有胆识、有魄力的好干部。
他曾经带领乡亲们大搞多种经营,为队里增加了收入;村里通电后,他开办粮油机械加工作坊,解决了全村及附近各村百姓粮食加工的难题。1970年,北京农业大学教师小分队进村后,他支持大搞科学种田,使生产蒸蒸日上。1973年,队里工分的分值由过去的每分几分钱增长到每分1元5角,远高于公社各村的工分分值。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村里的老人们都说,周家湾的乡亲们能过上今天的富足生活,与陈巨发当年的努力密不可分。
陈巨发就是我身边的英雄人物,他永远是我的偶像。那张记载着他奋力营救解放军的事迹的报纸,虽已发黄,却至今珍藏在我的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