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5版
发布日期:
幸福路上的追梦人
东方红村大棚林立,产业兴旺
王张虎查看葡萄长势
杨天平寻找最佳拍摄点
  10年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瞬,也是每个追梦人努力攀登生活高峰,获取幸福美好生活的难忘历程。
  2012年至2022年的10年里,子长市无数勤劳勇敢的追梦人,在平凡的岗位上、多彩的生活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用心做好一件件小事,用汗水和心血,书写着自己的幸福故事。
  小康路子宽“东方红”更“红”
  8月的子长市李家岔镇东方红村,湛蓝的天空下,满山苍翠,遍地绿意盎然。坐落在枣树坪自然村的谢子长故居迎来了大批的游客参观学习。
  “村上每天大约有100多名游客来游览学习,我们正在建设红色美丽乡村,就是想让更多游客来参观学习。”东方红村党支部书记谢海林说。
  东方红村是西北红军和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之一谢子长的出生地,现有谢子长故居、谢子长陵园、红一支队成立旧址等多处红色资源。全村共辖枣树坪、谢家园子、马圈坪、东沟4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67户880人,有党员30名,总土地面积12.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500亩,退耕还林面积6768.5亩,村民收入主要以拱棚种植、养殖业和务工等为主。得益于丰富的红色资源优势,2022年,东方红村被中组部确定为第三批红色美丽村庄试点建设村,村民们如火如荼参与到红色美丽村庄建设中来。
  “10年来,村上最大的变化就是基础设施好了,村集体变富了,农民生活更好了。”谢海林说。
  205省道从东方红村内穿过,使得东方红村交通便利。然而,因所处位置偏远,没有长期稳定致富产业和发展资金,村民多外出打工,村里只有老人留守。虽然拥有红色资源、占据交通优势,但东方红村却一度成为了贫困村。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东沟村人,70多岁的村民南振清亲眼见证了村子近年来发生的巨大变化。
  随着脱贫攻坚战役打响,村子在党支部、驻村干部和包扶单位的共同努力下,以产业扶贫为突破口,按照“畜沼菜”三位一体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走出了一条抓党建促脱贫的发展之路,家家通上自来水、土路变成水泥路、贫困一去不复返,穷山村终于变了新模样。
  2017年年底,东方红村顺利摘掉了“贫困帽”。2018年村上争取水利建设项目,4个自然村全部接通自来水,饮水灌溉都有了保障。2016年至2018年,4个自然村12公里通村道路、产业道路全部硬化修建到位……
  “基础设施改善了,家家户户也有了产业,生活当然幸福了。”南振清说。在党支部和党员的带动下,村民发展起养殖、大棚等产业,2017年,村上34户62人已脱贫,201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万元。
  提到未来发展,谢海林和村上的帮扶干部都信心满满。下一步,东方红村将进一步擦亮“红色”文化品牌,利用谢子长红色资源建立“谢子长干部培训基地”,开发窑洞民俗、休闲民宿,让“谢子长红色文化品牌”更加声名远播,发展起能富民强村的红色产业。与此同时,发展绿色产业富民,按照“猪场+沼气+拱棚”循环发展模式,在拱棚葡萄54座、百头养猪场1个的基础上,推进书房台10座大棚蟠枣基地建设,让“红”“绿”产业结出新的美丽硕果。
  王张虎:带领村民增收致富的“葡萄专家”
  8月初,记者来到子长市杨家园则镇热寺湾便民服务中心冯家岔村,道路旁的大棚内,一串串玲珑剔透的早熟无籽葡萄在阳光的照射下,宛如一颗颗紫珍珠闪闪发光。
  “葡萄品质好、口感好,自然不愁销路。”正在大棚内忙着采摘葡萄的种植户王张虎开心地说道。过去10年,对王张虎来说,是辛苦创业的10年,也是收获满满的10年。
  1990年,种苹果的王张虎从政策扶持和市场需求中嗅到了葡萄种植的好商机,放下了经年累月练就的一身种苹果的好本领,从一名葡萄“小白”钻研起种植技术,成为镇上最早一批依托葡萄种植富起来的人。
  “我这个人爱钻研,敢放下已有的成绩,去谋求新的出路。”王张虎自豪地说。10年间,王张虎不断通过看书、看视频学技术,从世界范围内了解优良葡萄品种,钻研嫁接种植技术,努力让在陕北“水土不服”的各地优质葡萄活下来、能高产。这些年来,他尝试种过上百种葡萄,虽然多数都以失败告终,可他从来没有放弃过。
  王张虎的努力获得了丰厚的回报,10年后,他种植的葡萄品种从5种增加到了20多种,种植面积从5亩增加到40亩,种葡萄年纯利润也从10多万元增加到40多万元。与时俱进、坚持学习的王张虎已不再满足于扩大种植规模来谋求更大的经济效益,他认为必须标准化、品牌化生产经营,用“一套好标准”,打造“一块好牌子”,实现效益最大化。2021年,王张虎申请了绿色产品认证,成为子长市第一家在葡萄外包装盒上印有“绿色产品”的种植户。
  “我的葡萄完全不愁销路,还没完全成熟客商就都订购完了。”王张虎开心地说。
  身为党员的王张虎还有着“先富带后富”的自觉。看到种葡萄的巨大收益,乡亲们也想跟王张虎学技术。只要有人来向他请教,他都倾囊相授,他本人也成为十里八乡深受群众信任的葡萄“土专家”。
  “我们在种植上遇到难题找他帮忙,他从来不推辞,尽心尽力地帮我们解决问题。”和王张虎同村的村民拓海民感动地说。拓海明从2019年开始种大棚葡萄,王张虎不仅教他技术,还在葡萄重要生产节点来帮忙摘葡萄、装葡萄等,这让年老体弱的拓海明心中充满感激。
  10年前,杨家园则镇只有不到5户农民种葡萄,如今,葡萄种植户增加到了100多户,种植面积增加到了500多亩,葡萄成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好产业。10年里,王张虎付出了很多心血。2021年,镇上设立了“王张虎山地葡萄工作站”,鼓励他更好地为葡萄种植户服务。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能为乡亲们服务,帮助他们增加收入,我感到很幸福、很快乐。”王张虎说。
  杨天平:用镜头记录城市变迁
  8月5日下午,为拍摄夏日美丽风景,中国艺术摄影学会会员、陕西省摄影家协会会员、子长市摄影家协会主席杨天平扛着支架和照相机,从子长市城区四路口大桥一直追到了新桥对岸。随着照相机的“咔嚓”声,杨天平对着镜头中的美景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59岁的杨天平摄影已有30多年。“用图片记录发展变化中的子长,留下更多图片资料,以便将来研究者更好地了解这段历史。”杨天平说。
  杨天平原本在教育、宣传部门工作,对于摄影,他不仅当做可以陶冶情操、满足兴趣的事业,更当做可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的重要渠道。热爱摄影的杨天平把镜头对准了子长市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对准了发展变化中的城市乡村,对准了人们的精神状态变化。近10年间,他拍过的照片不计其数,照片越积越多,因舍不得删除,杨天平先后买过12个硬盘存储。
  “10年来的变化给我最大的感触是城市框架拉大了,人居环境更漂亮了,人们的精神状态更好了。”杨天平充满感慨地说。
  杨天平有一间相片储藏室,里面存储了他所有的拍摄器材、相册及出版的画册。他翻开一组分别在2012年6月、2021年8月拍摄的杨家园则镇全景图照片,记者看到,在同一角度,同样是绿意盎然的夏季,从2012年至2021年,青山正在从浅绿向深绿推进,楼房从低变高、由少变多,原来平坦的地面上铺满了光伏发电板,一条高速公路从无到有贯穿而来,子长重镇杨家园则镇变得更绿色、更宜居、更富有。
  看到山变绿、水变清,人们的生活环境越来越好,杨天平心中有说不出的感动。“最难能可贵的是,随着子长市文明城市创建的深入开展,我发现人们的卫生环保意识、文明出行、文明服务意识都在提高,市民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一样,迈上了发展快车道。”杨天平说。
  拍照片易,拍好照片却难。为了拍摄好照片,杨天平下载软件、购买书籍,认真学习拍照技术。然而,技术学懂弄通了,却发现照片还是不尽人意。原来,摄影设备更新换代很快,后期处理技术也纷繁复杂,真正想要有好照片,除了跋山涉水、起早摸黑找好角度、好风景外,还要肯花钱买新设备,更要费时间费精力去努力学技术。这些年来,杨天平认真钻研摄影各项技术,获得了业内人士的广泛认可和支持,不少作品成为各类摄影作品展上的常客,他还出版了《美丽子长》等多本画册,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接下来的时光里,杨天平还将继续用他的镜头拍摄和宣传子长,用行动展现对子长无限的爱和关注。(本版稿件由记者 杨晓翔 叶四青 邓志宏 白佳雨 薛星亮 通讯员 刘强 张亚宁 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