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
宝塔山下的“兵妈妈”
陕西日报记者 张权伟 通讯员 杜宝顺
  历时12年,她建起了每年可培训1000人次的延安拥军科技培训学校;
  30多年来,她省吃俭用,拿出逾30万元资助战士、慰问部队。
  她,就是被战士们亲切地称为“兵妈妈”的71岁的吴彩玲。
  日前,71岁的“兵妈妈”吴彩玲和往年一样,购买了西瓜和饮料,专程送到武警宝塔中队驻地,慰问顶着酷暑在训练场上挥汗如雨的战士们。
  过去30多年,像这样的慰问吴妈妈从未间断。但这次她的心情却格外激动,甚至有些自豪,因为她有一个好消息要告诉“兵儿子”们:延安拥军科技培训学校终于建成了。
  说起这所学校,吴妈妈眼眶有些湿润。记忆拉回到2009年欢送老兵的时候,吴妈妈偶然间听说一位老兵不想退役,任何人劝都没用。于是她立即放下手头的活,直奔部队。
  “我是吴妈妈,有啥事你给我说。”这一句深情的话语,让这位老兵终于说出了自己心中的困惑。原来他是一个农村娃,在部队服役5年多,现在面临退役,觉得自己没有任何技能,回去不知道干啥。
  “吴妈妈,你能不能办个培训学校,为我们这些退役军人开展培训?”
  “能!”吴妈妈当时为了安抚战士情绪,脱口答应下来,但言必行、诺必践。谁也没想到,这一句承诺,成了吴妈妈未来十几年的头等大事。
  2010年,吴彩玲下定决心筹建专门为退役军人提供培训服务的学校。也是从那时起,她开始四处奔波,办手续、筹资金,只为学校能早日动工。
  建楼办学,对于平常人而言都不是简单的事,对于当时已近花甲之年的吴彩玲来说更是不易。病痛劳累、经济拮据、家人抱怨、一些人的质疑和不理解,一度让吴彩玲有过放弃的念头,但一想到那句承诺,想起战士们期盼的眼神,她觉得再难再累,也一定要咬着牙把学校建成。
  吴彩玲告诉记者:“我最想感谢的就是各级政府和驻地部队,一说是双拥的事情,大家都很支持,审批部门简化手续、特事特办,有些部门职工还陪我一起跑手续、筹资金。学校奠基时,收到了退役老兵、周边群众和一些大学生的自发捐款,我当时感动得直掉眼泪。”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年不懈努力,吴彩玲最终筹齐了资金,并于2019年9月开工建设延安拥军科技培训学校。为了确保工程质量,她风雨无阻,每天都会来到施工现场,协调解决各种施工问题。从修改规划设计、平整土地到建造主体结构,每个环节她都认真把关。
  7月28日,延安拥军科技培训学校举行了竣工仪式。学校总投资4500万元,总建筑面积17000平方米,主要给驻地部队现役战士和退役军人提供免费技能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养殖、棚栽、电器维修、家政烹饪等实用技术,每年可培训1000人次,预计明年初正式投入运营。
  “延安是革命老区,是双拥运动的发祥地,素有‘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团结一家亲’的优良传统。我生在宝塔山下,听着革命故事长大,拥军就是我这辈子最骄傲的事情。”吴彩玲说,“培训学校的建成,让我感觉实现了人生中最大的愿望。”
  事实上,对于子弟兵的关爱,贯穿了吴彩玲的一生。出生于1951年的她,15岁时母亲去世,之后她一直住在外公家。她说,那个年代家里很穷,二舅是烈士,自己是靠烈士抚恤金长大成人的,所以从小心里就种下了拥军的“种子”。
  1986年,吴彩玲从电视上看到解放军某部开赴前线,便赶做了130双鞋垫和100块写有“精忠报国 保卫祖国”字样的手帕,寄给前线的延安籍战士。从那时起,拥军就成了吴彩玲一生的事业。她先后和原解放军34医院、武警宝塔中队结成双拥共建对子。
  每年“八一”建军节、老兵退役、新兵下连队甚至战士过生日,吴彩玲都会带着慰问品前往军营看望。战士的工作学习、生活情况,她都记在心头。
  “有个年轻战士的母亲过世,看到我去看他,当场就抱着我哭了起来。还有两个战士,一个父母过世,一个家在外地,都是我给在延安操办的婚礼。”吴彩玲说。
  30多年来,吴彩玲资助战士、慰问部队的费用合计已超过30万元。鲜为人知的是,她的家庭并不富裕。拥军的花费,大都来自她日常省吃俭用攒下的钱。
  1992年,吴彩玲被授予“全国拥军模范”光荣称号,2008年荣获“陕西十大杰出母亲”称号。几十年来,延安当地士兵都亲切地称她为宝塔山下的“兵妈妈”。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一批批新兵来到延安,受到吴妈妈无微不至的关怀;一茬茬老兵退役了,带着对吴妈妈的眷恋奔赴新的岗位。退役士兵张高波说,他在吴妈妈身上学到一种精神,感受到一种情怀,回到地方上以后,要不忘初心,坚守军人本色,在人生的道路上更加努力,创造出更好的成绩。
  “我过60岁生日那年,老兵们相约回来一起给我庆祝。看着天南海北赶回来的‘兵儿子’,我感到非常幸福。只是为娃娃们做了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却收获这么多感动!”吴彩玲说,她要将拥军的工作继续做下去,一直干到走不动的那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