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进行手术的李红梅 “从B超结果来看,孩子确实有点小,你最近要注意饮食、休息,尽量做到早睡早起,少食多餐,适当锻炼……”在延安大学附属医院产科门诊室,59岁的李红梅正耐心地向一名孕妇叮嘱着注意事项。
随后,她转身进入检查室为另一位孕妇做产前检查。在延安,孕产妇们只要看到李红梅大夫就感到特别安心,因为在她们看来李红梅就是“生命的天使”。
每逢周二,李红梅总会提前到达门诊室。她的号不好挂,出诊这天只要号一放出来,就会在很短的时间被抢完。
为了尽量减少离开诊室的时间,每次上门诊,李红梅都尽量不喝水,不吃稀的食物。
延安大学附属医院副院长、妇产科教研室主任、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医学博士、政协委员、省妇联兼职副主席……李红梅身上有众多头衔,而在她看来,在当好一名普通的妇产科医生基础上,把好的医技医德传承下去,才是她的终极事业。
“我要当一名救死扶伤的妇产科医生!”
1986年7月,李红梅从延安医学院毕业时因品学兼优,被留校工作,有众多科室可以选择。有位外科老师看到李红梅的一双“大手”以及她风风火火的性格,认为她是当外科医生的好苗子。
然而,李红梅心里有自己的打算。
当时,“金眼科,银外科,哭哭啼啼是儿科,又脏又累妇产科”的说法盛行。妇产科是最脏、最累、风险最高的科室之一,许多毕业生不愿意从事妇产科工作。
作为女性,虽然当时还未结婚生子,但是天性好胜的李红梅认为,要用自己的所学为老区的妇女儿童创造更好的医疗条件。
进入妇产科工作后,她被科里老一代专家的敬业精神和责任心所感动,被那些需要救治帮助的病人渴望的神情所感染。她潜下心来向老师们学习业务,很快便脱颖而出,成为一名颇受欢迎的妇产科大夫。 医学需要不断学习、不断创新,特别是遇到疑难杂症而自己又无能为力时,李红梅的好胜心促使她做出了继续深造的决定。在工作之余,她不断学习、充电,先后攻读了第四军医大学硕士研究生和西安交通大学博士研究生,成为在延安大学附属医院工作的第一位博士,也是全市卫生系统的第一位博士。
“我们都以为红梅不会回来了,还准备欢送一下她。结果有一天,她提个包自己回来了。”李红梅的同事、老搭档付琴说起这事,记忆犹新。
在付琴和同事们看来,当时延安的医疗条件比较落后,很难留住像李红梅这样的人才。
“当时,我们全家都极力反对她回来,老人、孩子都在西安,而且大城市的工作条件、待遇肯定更好,但她依然坚持要回到延安工作。”李红梅的丈夫岳屹立回忆说。
“做人要有良心,我是延安人民培养出来的,是延大附院锻炼出来的,有了一技之长,更应该为家乡人民服务,我要通过努力,培养出更多‘本事过硬’的好大夫。”李红梅最终说服了家人,毅然回到延安。
多年来,李红梅接生过的孩子难以计数,但她依然清晰记得第一次为产妇做剖腹产的情形。听到新生命啼哭的那一刻,她感受到了生命的伟大,也更加意识到自己的价值所在。
“我也害怕,但我是医生不能犹豫”
妇产科既是孕育生命的摇篮,又是一个高风险的临床科室。因为,医护人员的任何一个疏忽都可能危及母子的生命安全。
但每每面临“取舍”和“代价”时,李红梅总会毫不犹豫地选择牺牲自己和家人的利益,甚至是个人的健康。
有一次,从乡镇卫生院转来了一名病人,因孕期高血压引起抽风,在手术过程中突然抽搐,牙关紧闭。为防止病人舌根后坠引发窒息,李红梅当即把自己的手指塞入病人口中,将牙关扳开舌头拽出。
后来,病人经抢救转危为安,而李红梅的手指却留下深深的伤口。
还有一次,一名患有梅毒的孕妇生产后,新生儿重度窒息,生命危在旦夕。学医的李红梅当然知道梅毒会通过体液传播,但面对浑身粘满母亲粘液和污血的婴儿时,她没有丝毫犹豫,急忙对婴儿进行人工呼吸,挽救了婴儿的生命。
后来回想起,李红梅也心有余悸,多次去复查血液,万幸没有发生异常。
2009年秋冬之际,甲型流感肆虐,陕西省最严重的7例病人当中,就有一例在延安,还是名孕妇。当时病人情况危急,发烧、胎心快,如不紧急手术,短时间就会危及两条生命。
甲流病毒是一种传染性极强的病毒,手术中,大夫极有可能会被传染甚至危及生命。医院的抢救小组决定治疗方案时,李红梅主动提出担任主刀医生。在经历手术室、ICU、呼吸科等科室两个月的有效治疗,母婴痊愈出院。
从医生涯中,李红梅面临过数不清的危急时刻,她说:“我有孩子、有家人,面对这些危险我也害怕,但是,医生的使命让我不能犹豫。”
“我也当过病人,更清楚病人的想法”
熟悉李红梅的人都知道,她风风火火,做事利索,常常健步如飞,手术台上站几个小时看不出一丝倦意。然而,大家很难想象她的身体也遭受过重大疾病的侵袭。
当年,在西安读博士期间,为了赶时间做实验,李红梅遭遇车祸,被车撞出三米多远,腰椎骨折,背上留下了2块钢板和4根钢钉。
在半年多难得的休养时间,转换角色的李红梅更清楚了患者的真实想法:大夫能帮忙多看几眼、护士态度能好一点……
李红梅经常告诉科里的医护人员,“不能只见疾病,不见病人的痛苦;不能只有技术救助,而忽视心灵慰藉。”“只有站在病人的立场上想问题做事情,才能消融医患隔阂,为患者提供最为科学、合理的治疗。”
怀孕生子对于身高仅86厘米的杨丽而言,无疑是一场赌博。大多数医生都建议她不要生孩子,但倔强的杨丽坚持己见,最后找到李红梅。看着患者那仅存一念的期待,思量再三,李红梅答应下来。
在她多年的从医生涯中,也是第一次见到如此矮小的人怀孕生子,对李红梅来说亦是不小的考验和挑战。而李红梅自己也很清楚,做出这样的选择,意味着要为患者家庭担负起无限的责任。
孕期检查、出现并发症协调住院、联系血库、手术……凭借着精湛的医术和医者仁心,这个家庭顺利增添了一个健康的宝宝,看到孩子一岁多时就快要和妈妈一样高,李红梅心中特别欣慰。
暑假的一个午后,在杨家岭旭坤小区篮球场上,王卓(化名)陪10岁的儿子玩闹着。看着眼前儿子健康长大,她总是感恩当年为她保全孩子和子宫的李红梅。
2012年,在做孕期检查时,王卓被发现怀孕的同时子宫长了10多厘米大的子宫肌瘤。随着胎儿的成长,子宫肌瘤也在长大。快到足月时,子宫肌瘤已经长到了16厘米。如此大的子宫肌瘤合并妊娠处理起来相当棘手,手术难度和风险都非常大,直接切除子宫是最稳妥的办法。但考虑到当时的王卓才27岁,尽最大努力保留完整的器官对她以后的生活至关重要。
凭着多年的临床经验和精湛的技术,李红梅和同事为王卓顺利剖出一个7斤2两的大胖小子后,又成功为她剔除了一个重约3.5斤的巨大子宫肌瘤。
剥离、止血、包扎……这场手术连续做了六七个小时,当李红梅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走出手术室时,看到患者亲人们感激的目光,感觉到所有的疲惫都值得。
正是因为能够对患者感同身受,李红梅总是把病情当成第一信号、病人的需要当成命令。多年来,她的手机24小时从不关机。家里床头上雷打不动放着一套运动衣和一双运动鞋,为的是能方便迅速地穿好衣服,第一时间赶到抢救病人的现场。
患者的认可是最高的奖章
经过多年付出和努力,李红梅已成为延安妇产科的权威专家。大家都说“一般的手术不用请李院长,请她的手术定不一般”。而市区几乎每家医院的产科手术台她都上台救过急。
2012年,我市成立危重孕产妇抢救小组,李红梅担任组长,她的手机号码也成了全市危重孕产妇救治系统的热线电话。
“按照惯例,一般医院如果有重病人时,都是和医院医务科或者总值班联系。但是李老师把她的电话作为热线电话,哪家医院有危重孕产妇,都会第一时间和她联系,这样她就可以第一时间给出判断,制定治疗方案,赢得抢救时间。”延大附院产科一病区护士长成静打心眼里佩服李红梅这样的做法。
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也是体现生殖健康服务水平的主要标志。多年来,李红梅一直为降低延安孕产妇死亡率不懈努力。2019年,延安市孕产妇实现死亡率为零的目标,这是延安历史上的第一次,在全国也不多见。
面对延安基层妇产科力量薄弱的现状,李红梅带领妇产科团队走遍了全市13个县(市、区)的助产机构,进行急救演练、学术讲座,提升基层诊疗能力水平。她坚信: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汇聚起大家的力量才是无限的。
“白求恩式好医生”、优秀科技工作者、三八红旗手、突出贡献专家、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以及数不清的表扬信、锦旗等等,这些荣誉见证了李红梅的付出。
把状态最好的一面留给患者
平时在单位,李红梅总是把状态最好的一面留给患者,晚上回到家,背上有钢钉的地方却疼痛难忍,辗转不能入眠。她不仅腰椎有伤,由于长期站立和过度奔走,导致双腿静脉曲张,两个膝关节积水变形,有时候肿胀疼痛到必须靠打封闭针维持。
对待病人尽职尽责,而对于丈夫和孩子,李红梅感到更多的是亏欠。
和科室很多医护人员一样,李红梅的女儿岳乔小时候经常被带到单位吃饭、休息,等待妈妈下班,在单位和妈妈一起值班过年也是常有的事。
上初中,女儿和李红梅分隔两市,原本约好每两周回家看女儿的承诺经常不能履行,母女俩常常在电话两头流泪。
李红梅和丈夫长期在两地工作,为了能更好地照顾李红梅,丈夫返回延安工作。遇到晚上有紧急出诊情况时,丈夫放心不过,总要亲自送她去。
“干工作不能只尽力而为,而是要拼命去做。”在女儿眼中,妈妈总是像风一样行走,总是在拼尽全力工作,用行动为自己树起了榜样。
从事妇产科工作36年来,李红梅接生的婴儿超过3万名。在一次次迎接新生命降临的过程中,她完成了心中的郑重承诺,也赢得了广大患者的信任和赞誉。
10多年前,一位农村大娘来妇产科看病,李红梅作为主管医生,给老人做了手术。过了好几个月,老人派儿子专程送来一筐自家的土鸡蛋,表达感激之情。
还有一次,李红梅打车出门办事。上车后,司机立即认出了李红梅,说他的孩子出生时情况非常危险,是李红梅半夜赶到产房抢救,母子才转危为安。下车时,司机说什么都不肯收车费。
斗转星移,冬去春来。如今的李红梅担任着延安大学附属医院副院长、妇产科教研室主任等职务,工作更忙了。但无数个节假日和深夜,她仍然会被一声声电话唤醒,一跃而起,匆匆奔到病房,站上手术台排除险情,让垂危的生命转危为安,用双手托起新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