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5版
发布日期:2022年08月31日
任华:黄土地也能掏到金
  初秋时节,瓜果飘香。走进志丹县顺宁镇保娃沟门村,一排排日光温室大棚排列有序,棚内绿意正浓,香瓜、火龙果、西红柿、黄瓜等各种果瓜蔬菜缀满枝头。
  晌午刚过,村民任华就和妻子在自家的火龙果大棚里忙活起来。
  任华说:“种大棚是个细心活儿,一定要精心管理。”
  36岁的任华种植大棚已经有10多个年头,虽然劳累,但他从不觉得苦。看着长势喜人的火龙果,他的喜悦溢于言表。
  “以前在外打工一个月下来几百块钱,苦没少下却挣不到钱。现在种大棚,收入一年比一年好。”任华说。
  2004年,顺宁镇依托地理区位和资源禀赋,鼓励引导群众发展大棚种植,保娃沟门村就率先实施,成为典型的棚栽产业村。任华结束了在外打工生活,回到村里种了2座大棚蔬菜。种的过程中,任华觉得种菜的利润较小。“一年下来收入几千块钱,一家人的生活还是难以维持。”
  “当时建棚、栽苗都是政府扶持,村民不花一分钱种棚,最后收入都是自己的。”任华说,“我以前种棚不懂技术,现在政府有扶持政策、有技术培训,再结合有品种改良,大棚利润越来越高。”
  “黄土地也能掏到金,但要看你怎么掏。”任华说,作为年轻人就要朝着新的方向发展,不能再像原来的农民那样——面朝黄土背朝天。
  从2012年开始,任华不断学习,每年都进行新品种改良。“2016年,我引进糖仁小瓜。别人的香瓜每公斤卖20元的时候,我1公斤能卖40元,大棚收入翻了一番。”
  2019年,镇政府考虑到保娃沟门村的产业比较单一,补助5万元,鼓励任华发展火龙果搞特色种植。“火龙果苗子能成活15年,好好务作,每年都会开花结果。”任华一边查看火龙果的长势,一边向记者介绍他2019年引进种植的火龙果。
  酒香不怕巷子深。“我的水果从来不在市场和公路边卖,都是客商直接到棚里采摘的。”说起自己的火龙果,任华很是自豪,“国庆节左右,我预计能上市2000多个火龙果。”
  近年来,任华通过勤劳努力和不断学习新技术换来了现在富裕的生活。他高兴地告诉记者:“从2008年的6000元,到2016年收入2万多元,我的日子越过越好。今年,我预计能收入20万元左右。”
  除了自己富,任华还带着其他村民一起发展产业。2018年,任华带头成立了大棚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动员了8户缺乏技术、劳动能力的脱贫户将承包的大棚入股,由合作社统一管理,有劳动能力的人员还可到合作社打工,每年每户贫困户可分红利8000元。
  目前,合作社加入了35户村民57个大棚,并有了自己的品牌。
  和大棚产业一起红红火火的,还有任华一家四口的小日子。在任华家的院子里,红砖铺就的院落干净整洁,靠着墙角用栅栏围起的小花园里万寿菊开得正艳,家里的客厅、厨房、卧室分隔有致,俨然一个惬意的农家田园小院。“这是我2013年新修的房子,去年还装了暖气,今年我又买了车。我现在的幸福感,真是越来越强了。”任华满足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