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2022年09月09日
支教老师马虹霞:
日拱一卒,功不唐捐

  回忆起报名支教的初衷时,还能感受到马虹霞十足的热情:“去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我也恰好50岁,今年是我入党的第30年,明年是我入职的第30年,想在有纪念意义的节点去做有意义的事。”无锡市第一中学的历史老师马虹霞,她于2021年8月27日抵达延安市洛川县延安市第一中学支教,2022年7月12日返锡。
  出发支教前,马虹霞已经做好了饮食、住宿等方面不习惯的准备。到了学校发现,条件比想象中好多了。马虹霞说,自己是第18批赴延安支教的教师之一,过去25年来,无锡对延安的教育帮扶从未间断。
  “一边上课一边摸索,课堂内容的难度要适当削减,课件要随时调整。”在马虹霞看来,最大的挑战不在环境而是准确把握当地学生的学习情况。除了把知识点讲好,马虹霞还有一个期待:通过短暂的支教让当地学生对外面的世界产生好奇,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马虹霞喜欢旅游,在她的历史课上,除了增加江苏以及无锡地区的文化,还会讲述自己旅游的所见所闻。
  有当地老师会询问马虹霞,为何学生愿意听她的话?马虹霞的总结为:师生间最好的关系是亦师亦友。“我努力做到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马虹霞说,上课看到有学生在睡觉,她会走过去拍拍他们的肩膀,让学生知道老师一直在关注他们。有学生表现出学习动力不足的情况时,马虹霞不会严厉说教,而是通过聊天和课堂展现一些理念,让学生体会学习的重要性。
  支教一年,马虹霞感受到了当地学生的热情。在楼道中碰面,学生会跑来热情地跟她握手;上课要用U盘,学生会主动上前帮着一起做课前准备。“下课回办公室,我手里只有一本书,学生也一定要帮我拿,跟着到办公室。”马虹霞笑言。
  离开延安市第一中学时,马虹霞没有带走学生的礼物,只有两本贴满了学生留言便笺的本子。“学生提出希望送礼物或是想把礼物寄到无锡,我都拒绝了并且告诉他们我只收留言,可以作为永久的留念。同时,我也给每名学生赠送了本子,写上了祝福语。”马虹霞说。
  翻看留言本会发现,学生的留言几乎写满了便笺纸,还有学生用卡通画精心装饰了一番。“留言加起来有100多份,有一名女生还写了3份留言。”马虹霞感叹,读完这些留言,心中是满满的感动。
  虽然回到无锡已经近半月,马虹霞与延安市第一中学师生的联系依然频繁。支教期间,马虹霞曾表示她不太了解延安洛川的历史,一份“厚”礼就于近日寄到:两本名为《洛川县志》的书籍。她还在个人视频号上传了之前记录下学生读书的画面并附上文字:最喜欢你们认真读书的样子。
  被问及支教的感受时,马虹霞用8个字道出心中所想:“日拱一卒,功不唐捐。”一年的支教不算长,能做的事情有限,但马虹霞希望自己的每一堂课乃至一言一行,都能给当地学生带去点滴影响,让他们生出对更好生活的向往,满怀对未来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