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22年09月11日
回忆改名字
王宽鹏
  我原来的名字叫王宽得,是父母请先生给我起的,上小学时就用这个名字。上中学时,我认为一个人首先应以德为本,修身养德,其次才是学文化,用知识武装头脑,只有这样,方能德才兼备,将来有所作为,成就一番事业。因此,我思来想去,改“得”为“德”,叫王宽德这个名字。
  中学毕业后,面对农村条件的落后,家庭生活的贫困,我有好多彷徨和无奈,不甘心过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苦日子,便冲破阻力,说服父母,报名参军。同时,我经过深思熟虑,又把自己的名字由王宽德改为王宽鹏,并将这个新名字庄重地填写在应征公民入伍登记表上。
  我当时改名字,是由于自己出生于穷乡僻壤,家里穷得叮当响,我的人生之路能有多宽广?又能够得到什么?于是我只是想遵德崇礼。但如果没有一定的经济条件和物质基础,又何谈遵德崇礼呢?父母当初请有学问的先生给我起名宽得,愿望是好的,但在我看来,只能是一种奢望和企盼,因为要达到宽而后得,谈何容易!所以我自作主张,先改“得”为“德”,后又改“德”为“鹏”。
  18岁那年,我离开生我养我的家乡,告别难分难舍的父母,沿着宽阔的210国道,远走高飞,步入军营。从此,我的军旅生涯开始了!我先后转战陕西、内蒙古、甘肃、北京等地,成为了职业军人。
  新兵训练结束后,我被分配到陕西省军区延安独立营一连当战士。1982年赴吴起县胜利山下执行国防施工任务,开挖战备坑道。1983年随部队移防到内蒙古额济纳旗某战略要地,被编在兰州军区独立守备团二营五连,随后到边防前沿的3号山,为三营修建新营房。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我坚持采写新闻稿件,先后有30多篇稿件被军内外报刊、杂志和广播电台采用,受到连嘉奖一次。
  1983年10月,我被调到团政治处宣传股报道组,专门从事新闻报道工作。1984年3月,我参加了19军57师政治部举办的新闻报道骨干培训班,之后借调到师政治部宣传科报道组,跟随毛录干事搞新闻报道工作。同年8月,部队落实编制,借调人员全部回原单位,我回到守备团二营五连。营教导员顾旭松让我发挥特长,组织刘文华、刘德晋、王新良、侯晓东等战士,创办《红柳报》,顾教导员亲自题写报头。同年10月,任二营新兵连文书。
  1985年3月,57师根据兰州军区和19军指示要求,举办新闻骨干培训班,我被团里选派参加。培训班结束后,又留在师政治部宣传科报道组,跟随周善锋干事搞新闻报道工作。5月至9月,我被师里派送到兰州军区《人民军队》报社和《育才报》报社学习。这年,19军和57师被撤销,兰州军区独立守备团改编为兰州军区守备第四团,划归甘肃省军区代管。12月份,我从该团调到甘肃省军区司令部报道组,从事新闻报道工作。1986年12月,我由战士转为志愿兵。因新闻报道工作成绩突出,我先后5次荣立三等功。
  1992年2月,甘肃省军区报经兰州军区批准,我由志愿兵破格提升为军官,历任兰州军区守备第五团政治处宣传股副连职干事、兰州陆军预备役师政治部宣传科副连职干事、该师师直特务连连长、该师政治部宣传科正连职干事、甘肃省军区政治部群联处正连职干事、副营职干事、阿克塞县人武部政工科科长、甘肃省军区政治部群联处正营职干事、该部秘书群联处正营职干事、该处副处长兼甘肃省双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甘肃陆军预备役高射炮兵师第四团政委、该团党委书记、兰州市安宁区政协第五届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兰州军区第七次代表大会代表等职,军衔先后由中尉、上尉、少校、中校晋升为上校。
  我在部队连续工作30年,达到正团职服役最高年限,经个人申请,甘肃省军区报经兰州军区批准,于2011年12月光荣退休。
  回顾我40年的军旅生涯,我认为个人的刻苦学习、勤奋工作、能力素质、德才业绩仅仅是一个方面,关键还要得到组织的培养和认可,贵人的提携和帮助,伯乐的赏识和重用。只有这样,一个人才能得到全面的提高和发展,才能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成绩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