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刘小艳 通讯员 刘理明 王瑞东)9月12日9时08分,随着最后一道爆破声响起,由西成铁路客运专线陕西有限责任公司建设、中铁隧道局集团承担施工任务的西延高铁新延安隧道4#斜井与出口段胜利贯通。
西延高铁是国家高速铁路网包(银)海高速铁路通道以及陕西省“米”字形高铁网主骨架的重要构成部分,线路全长约300km,设计速度350km/小时。线路建成投入运营后,西安至延安的运行时间将从目前的2个半小时缩短至1个小时左右,对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支撑革命老区脱贫攻坚、进一步完善优化国家高速铁路网络布局、提升陕西省区位优势具有重要意义。
中铁隧道局承建的新延安隧道是西延高铁全线控制性工程,全长16000m,设4座斜井,2条疏散通道,穿越甘泉县劳山乡至延安市宝塔区之间的黄土梁峁沟壑区,最大埋深约250m,最小埋深约13m。洞身通过主要地层为中更新统黏质黄土、上第三系泥岩以及侏罗系页岩、砂岩,岩层缓倾,其中约4800m隧道拱顶位于土石分界面或分界面附近,施工难度大,为Ⅰ级风险隧道。
“4#斜井与出口段的贯通,是新延安隧道首个贯通的工点,为全隧的贯通奠定了良好基础。”中铁隧道局西延高铁12标常务副经理陈浩介绍说,此次新延安隧道贯通段正洞111m位于土石分界处,141m为湿陷性黄土段,200m下穿地表工厂民房构建筑物段,561m处穿越浅埋沟谷段,局部穿越上第三系膨胀性页岩段、地层油气和有毒有害气体段,地质地貌复杂多样,可谓一步一艰险,一步一难关,给施工生产带来极大考验。
记者了解到,在具体施工过程中,中铁隧道建设者们对工程地质和周边环境进行深入摸排,在施工组织、现场管理、技术攻坚等方面重新梳理,充分发挥隧道局专业优势,根据地质情况,动态优化施工措施:一是采用大断面隧道三台阶工法,合理安排工序衔接,遵循“先预报、管超前、严注浆、早封闭、短进尺、强支护、弱爆破、勤观测”的原则稳步推进,保障施工安全与工程质量;二是采用“长隧短打”施工技术方案,以相邻横洞间距约1500米为施工段,将整条隧道进行“切割”,多作业面施工,缩短工期的同时,便于根据不同作业面地质条件细化调整施工方案;三是积极探索大型机械化施工新领域,推进机械化作业,通过熟练运用超前地质预报及监控量测作业线、钻爆作业线、装渣运输作业线、喷锚支护作业线、仰拱衬砌作业线等9条隧道机械化全工序作业线,控制施工成本,提高施工效率,保障施工质量;四是推进信息化作业,建成全国首座5G智能信息化拌和站,以先进的5G物联网技术实现混凝土原材料从进场、检测、入库,到生产、运输的全流程综合管控,进一步加快施工进度,提升管控质量。
从正式开工建设以来,西延高铁新延安隧道参建者们始终践行“忠诚担当”理念,把延安市委、市政府“建设红色高铁 助力老区发展”的深切盼望作为动力贯穿到工程建设的每一个环节。经过978个日日夜夜的艰苦奋战,在陕西省政府、延安市各级政府、国家铁路局、建设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在中铁隧道局集团参建者们的辛苦付出和努力拼搏下,新延安隧道4#斜井与出口段安全顺利实现贯通,西延高铁这条造福三秦人民的“红色高铁”建设取得阶段性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