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2年09月23日
他,给了非亲非故的老人们一个家
——记中国好人、陕西省道德模范陈万明
  记者 樊小帅 通讯员 陈振富 夏蓓蓓 吴龙迪
  18岁那年,郝以平还是“小郝”的时候,随着母亲和弟弟,跟着逃荒的队伍一路从山东走来,在陕西富县北道德乡寺儿河村落了脚。6年后,母亲和弟弟返回山东,而他却选择留下来,这里的风土人情已让他无法割舍。
  郝以平一生未婚,年轻时过着“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生活。可随着时间的流逝,无儿无女的老年生活更显孤清。
  不曾想,隔壁的陈万明急匆匆地来了:“郝叔,你信得过我,就住到我家,我给你养老送终。”
  就这样,郝以平含着泪收拾行李住到了陈万明家,这一住,就是14年。
  郝以平结束了“吃饭胡凑合、穿衣无季节”的“光棍汉”生活,跟着陈万明一家一日三餐、劳作生活。陈万明媳妇莲红总是把他的衣服洗净熨平,房间拾掇得舒适整齐,孩子们围着他“爷爷、爷爷”地叫着,郝以平的晚年终于体会到了儿孙绕膝的幸福。
  郝以平至今都记得陈万明把户口本拿给他的那一刻,在陈家户口本的第4页,赫然写着:郝以平,与户主关系,叔父。想起18岁逃荒时磨烂的鞋子和一双双饿得发红的眼睛,郝以平感叹:这次真的有个家了。
  “在我之前,万明还赡养了王有,虽然没住在一起,但是一直在照顾他。”郝以平感慨道,“34年间,万明总共赡养了我们非亲非故的4个人,抬埋了3个,不容易呀!他是个好人。”
  王有和陈万明母亲是同母异父的兄妹,有点血缘的“舅舅”。1986年,陈万明赡养了王有,这是他赡养的第一位老人。
  年幼时,王有的母亲改嫁到寺儿河村,他随母而来,由于各种原因一直没有落户,成了“黑户”。年轻时,他帮村里放牛,后来没有牛了,他又因户口问题没有土地,成了“五保户”。
  终身未娶的王有性格古怪,有时候犯起倔来,村里人谁的话都不听,只听陈万明的。村里谁给他一点吃的,他舍不得吃,都留给陈万明,即使陈万明结婚生子了,待他仍如孩童。
  陈万明搬家后,担心王有生活拮据、孤苦无依,便请他同住,王有又不愿。这以后,陈万明成了沟峁上的“望夫石”——每天一到饭点就站在那里隔沟遥望,看对面“舅舅”家的烟囱是否准时冒烟,以判断王有的生活是否正常。
  2007年中秋节的前两天,陈万明一大早就杀了一头猪,收拾完就去集市上卖肉,路上遇到王有坐在街边晒太阳,便邀请到家里吃晚饭。
  那天夜里,郝以平陪着陈万明等到11点还不见王有来,当下陈万明的神色就不对了。
  第二天一早,陈万明买了月饼、带了肉,急匆匆地赶到王有家。门开着却不见人,桌上的菜早已冷却,锅里还有蒸好的馍,王有可能出事了。
  陈万明叫来村里人一起寻找,快天黑时在村外的沟崖下找到王有,可惜早已没了气息。
  “舅,醒醒,我给你送肉来了……”陈万明的哭喊在那个黄昏格外凄然。
  后来每次去上坟,陈万明总是端碗肉敬献在王有的墓前。
  无怨无悔,驰而不息。34年间,陈万明先后赡养了王有、熊尚红和李秀英等老人,让他们老有所依。2019年12月27日,陈万明荣登“中国好人榜”,被评为“孝老爱亲好人”。郝以平说:“我‘儿子’万明当之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