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2年09月25日
一个老共产党员的初衷
兰芳
  陕北的山,连绵起伏。就像跳动的音符,点缀着一道道风景线;陕北的路,弯弯曲曲,就像奔腾的河流,冲出山谷,奔向大海。一道道山梁连着沟沟坎坎,纵横交错,这是陕北特有的地形风貌。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造就了这里的人们倔强勇敢的性格。
  父亲就是这山沟里的人,他是一名共产党员。
  风雪再大,也挡不住父亲前进的脚步。
  说起父亲,他是爷爷奶奶的长子。当时,家中兄弟姐妹七人,生活困难。为了父亲能够成才,爷爷奶奶可谓是绞尽脑汁,费尽心思。
  父亲是一个有梦想的山里娃。他靠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爷爷奶奶的支持,14岁那年,刚刚初小毕业的父亲就在郑庄参加了工作。听奶奶说,每到父亲回家的时候,他们都为父亲担心。因为听说父亲在深山工作,那里时常有豺狼虎豹出没。可父亲每次都能平安归来。
  1961年,父亲被调到张家滩公社武装部工作。由于父亲工作积极,受到领导的好评,年年被评为先进。当时,爷爷奶奶身体不好,无法上山劳动,家里实在困难。父亲就辞去了自己心爱的工作,放弃了美好的前途,回家务农。让家庭从贫穷走向富裕,一年比一年好,这就是父亲的伟大之处。
  后来,父亲成了村长。
  一村之长,一心一意。为村里人干大事业,用二十八年的青春年华换来村里人的富裕生活。
  从家里到大队部,要走一段羊肠小道,每天黎明时分,父亲的脚步声就响起,春夏秋冬,从未停息过。不知多少次惊扰了我们甜蜜的梦想。
  勤劳朴实的父亲,一大早就去队部放大喇叭。只要脑畔上的喇叭一响,传出的准是父亲的声音。我听着父亲的声音长大,那洪亮高昂的声音,就是我儿时的一首嘹亮的歌,那样动人、婉转、深远。
  父亲的大喇叭、父亲的脚步声、父亲严肃认真的做事态度、父亲干活的那股子劲头,都成了我们努力学习的动力。
  大会战时间,全村人大动员,统一集合,背上干粮布袋,扛着农用工具,早出晚归,统一安排行动,按时按点收工。他以身作则,亲自干活,用筐子装土,用车子拉土,和乡亲们互助合作,最终把村里沟沟岔岔的坝修了起来。
  在他的带领下,乡亲们在坝地上种了玉米,解决了温饱问题。从那以后,提起父亲,人人拍手叫好。他还为乡亲们把王良沟大水库的水引来浇灌禾苗,解决了村里多年大旱的问题。
  每一块田地都有他的足迹,每一个老百姓都装在他的心里。村里曾经的几户困难人家,如爱换家,父母残疾,姐妹四人,吃穿困难;随栓家,母亲去世,父亲有病,妻子腿疼,儿女多,无法生活。父亲了解到他们的实际情况后,年年用布证、粮食等救济他们。如今,他们两家的果树每年收入十几万元,都有楼有车,生活富裕,成了村里的有钱人。父亲看到这一幕,心里总算踏实了。
  父亲一辈子辛苦持家,任劳任怨。忙完村里的大事,又回家与父母共同劳动,和兄弟姐妹一起忙活。一大家十几口人吃饭穿衣都离不开他的安排。看着父母身体健康,几个姐妹有了工作、成家立业,弟弟的儿女成家,自己的儿女一天天长大成家,几个孙儿考上大学,还有几个淘气的小曾孙满院子跑,他心里不知有多高兴。
  父亲总是默默地关心着儿女。那年,三儿子当兵走了,除夕夜,父亲守着电话不肯放下,用笔给儿子写信,字里行间充满了父爱。后来,他一遍又一遍读着儿子寄来的回信,不禁落泪。
  几十年的风雨奔波,父亲满头白发,腰身佝偻,步伐迟缓,他老了。但他从没有停止过奉献。如今,年过八旬的父亲依然做饭洗衣服、搂柴提水,依然做着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我的老父亲,一生热爱土地,热衷于集体事业,一辈子离不开大山,离不开亲人,离不开他热爱的家乡,更离不开他心中信仰的共产党。
  七一那天,父亲说:“我活了八十二岁,党龄都六十一年了,能看着国家繁荣强大,看着农村面貌焕然一新,看着穷人翻身,看着儿孙满堂,真是太高兴了!”他热泪盈眶,把珍贵的毛主席塑像放在家中的最高处,深深三鞠躬,举手敬礼。
  时隔多年,父亲还珍藏着一件黄大衣,它干干净净地放在柜子里,那是一种美好的回忆。父亲曾经最喜欢穿着这件黄大衣出行,一直缝缝补补,穿了几十年。
  前几天,在延安革命纪念馆参观时,我大哥说:“我们买一枚新党章,送给老父亲吧!因为他是一名老共产党员!”回家之后,父亲别上党章,微笑着用颤抖的手指向远方……
  父亲,您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您一生忠于党的伟大事业,心里装着老百姓,永远是国家的忠诚卫士,农民致富的带头人。
  父亲,您是大山里的一棵参天大树,心里装着家乡的一草一木,为我们树立了好榜样。您引领我们拼搏进取,继续努力,走向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