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22年10月14日
绿水青山壮丽画卷徐徐铺展
——“黄河安澜·津润三秦”网络主题活动延安三县见闻
  记者 姜顺 刘刚
  10月10日至13日,由陕西省委网信办主办,延安市委网信办、华商网承办的“黄河安澜·津润三秦”网络主题活动走进延长县、宜川县、洛川县。
  金秋十月,延长县国家储备林苗木茁壮成长,宜川县壶口瀑布沿岸草木葱茏,洛川县苹果迎来丰收季,一幅绿水青山的壮丽画卷徐徐铺展……
  延长县:算好国家储备林基地的“两本账”
  10月10日,从延长县城出发,采访团乘坐的车辆在盘山公路上蜿蜒前进,经过半小时的车程,到达张家滩镇苏家岭自然村林坪示范点。延长县国家储备林基地尽收眼底,山上密密麻麻地布满了青翠树苗,从山头到山底层层排开。
  “我们选用油松、侧柏、樟子松、小叶杨、杜梨等树种,采用针阔混交、乔灌混交等营林技术,优化树种结构,增强林木抗病抗逆能力,维护生物多样性。”陕西林业集团延长翠屏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吴中秋向采访团介绍。
  2020年10月,延长县率先在全省启动实施国家储备林基地项目。
  “项目建设总规模5.28万亩,总投资4.79亿元,其中自筹0.99亿元,申请国开行贷款3.8亿元。”吴中秋指着正前方的山说道,“我是公司的总经理,想要把这个项目干出成绩,就得算清‘两本账’——农民账和效益账。农民要有收益,项目要见效益。”
  两年来,吴中秋的脚步几乎遍及了项目范围内的山山峁峁。为了算好“两本账”,他没少花心思,经过与县委、县政府和省林业集团多次沟通以及学习调研,推行“统一规划、分区治理、两季栽植、三季整地、四级管护”的建设模式,运用抗旱造林、针阔混交营林、科学信息等技术,原本规划建设8年的工期有望在5年内提前完成。同时,项目通过土地流转、劳务收入、聘用护林员等方式,助力项目区内农户人均增收7700元。
  目前,该项目人工集约栽培林已完成总任务的64%,累计完成投资3.2亿元。在长中短三期结合、文林融合的还款盈利模式的良好运营下,预计年出圃苗木120万株,收益1200万元;林草碳汇自愿减排交易已完成布局,预计到2030年,新增林业面积5.08万亩,碳汇收益1253万元。
  “造林就要眼光放长远,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为国储材、固碳增汇、兴林富民’的林业生态建设目标。”吴中秋充满信心地说。
  宜川县:浇灌需靠“人努力”“天帮忙”
  黄河,孕育华夏文明的母亲河。从巴颜喀拉山脉一路奔流来到晋陕大峡谷。河水被两岸苍山“挟持”,河床从300米宽骤然收紧到50米宽,像沸腾的水从茶壶中倾泻而出,此处便是壶口瀑布。
  “我在这黄河边生活了几十年,从来没想过黄河的水能变清,两岸的石山也能变绿。”民间艺人贺东超感慨道,“绿水青山是宜川人民多年来通过封山禁牧、造林打坝换来的。”
  山势陡峭、土层浅薄、土壤贫瘠,且常年风大,绝大部分区域都属于石质山地……造林难度大、后期管护也很困难。“我们有8支造林队一路栉风沐雨,在悬崖峭壁上凿坑,所需水和苗木都是通过肩挑背扛的方式运输上来,治理水土流失这块‘硬骨头’再难也得啃。”宜川县林业局郝云峰说。
  “别看黄河流经宜川,但我们县事实上干旱少雨,年平均降水量为500毫米左右。”宜川县水务局副局长王培森说,“治理水土流失就必须植树造林,所需的灌溉用水不可能从黄河引入,这个工程量太大,耗资也大。”如何解决灌溉用水同时保证果业、林业等产业用水?“‘人努力,也需‘天帮忙’,雨水就是最好的灌溉用水,但是降水量毕竟有限,想要做好生态保护,就得在储蓄灌溉用水上做文章。”王培森指着刚刚建成的井家沟蓄水坝说道。
  为了解决灌溉用水问题,宜川县委县政府今年实施了抗旱保供项目,计划用3年时间新建拦水坝、蓄水坝16座、泵站8处、软体水窖487个。项目建成后,预计年均可提供灌溉用水330万立方米,可从根本上解决沿黄四个乡镇五大片区7.5万亩农业灌溉用水问题。
  “2021年底全县水土保持治理面积达到了1449.2平方公里,治理程度达到62.76%。年入黄泥沙量也从1980年的950万吨降至目前的400万吨。项目全面建成后,水土流失问题会得到更有效解决,我们对此充满信心。”宜川县水土保持队队长周文彬说。
   洛川县:硕果累累满枝头
  眼下正值苹果丰收的季节,在前往洛川县永乡镇阿寺村的乡村道路上,记者看到,两侧果园的苹果早已换上“红妆”挂满枝头,静待“出嫁”远方。
  阿寺村被誉为“中国苹果第一村”,洛川苹果的引进人李新安就曾生活在这个村庄。村庄里房屋错落有致,街道干净整洁,令人疑惑的是家家户户房门紧锁,人去了哪里?阿寺村党支部书记、主任李宝银打趣道:“这叫‘家家门上锁,户户无闲人’,大家都忙着在果园摘‘金蛋蛋’哩!”
  果园里,果农们有的正熟练地将一颗颗苹果摘下装筐,有的在与前来收购的果商商量着收购的价格,另外一些年轻的小伙子、俊女子正通过网上带货的方式,将自家的苹果推介给广大网友们,热闹的场景正是洛川苹果今年热销的一个缩影。
  “我家的果子已经全部卖出去了,今年的苹果收购价每斤比去年多出5毛到1块,价格美着哩!”阿寺村果农李鹏飞笑呵呵地说。
  “去年洛川全县苹果产量是98.5万吨,今年是101.9万吨,产量增加,价格也有涨幅,果农忙活一年就图个好收成,好价钱,两者都有了意味着果农们都能过个好年。”洛川县苹果生产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主任王晓东掰着指头边算边讲。
  作为陕北苹果的发祥地,洛川苹果自1947年引进栽植至今已走过75年的发展历程。“到2025年,我们将把苹果种植面积稳定在50万亩,矮化、乔化果园比例调整到2︰3,早中晚熟品种搭配趋于合理;围绕苹果发展的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形成多元化复合型发展格局:品牌价值也有望突破千亿大关;苹果产业综合产值达到200亿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2万元以上。”王晓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