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1942年,习仲勋同志在关中地区从事革命斗争工作的十年时间里,曾长期主持关中的党政工作。在主政关中期间,习仲勋同志努力发展当地政治、经济、文化事业,在工作中时时关心群众疾苦,处处维护群众利益,尽心竭力把关系群众利益的事情办好,充分体现了他“为民、知民、爱民”的人本思想,不愧是一个“从群众中走出来的群众领袖”。
习仲勋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党、我军卓越的政治工作领导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习仲勋同志先后在关中地区生活战斗了十个春秋,其间主政六年。在此期间,他团结带领广大军民浴血革命、发展生产、巩固政权,为旬邑、咸阳乃至关中地区的解放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作出了卓越贡献。在旬邑战斗生活期间,习仲勋的足迹遍及山峁沟梁,与人民群众结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并在实际工作中践行着“为民、知民、爱民”的民本思想。
巩固民主政权
保障群众政治生活权利
参与政治生活是群众应有的一项重要权利,但对于民主革命时期的国人来说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事情。习仲勋同志主政关中后,根据中央有关精神,切实保障了关中群众的政治生活权利,并巩固了抗日民主政权。1937年,为适应抗日战争的需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陕甘宁边区政府将工农民主政府改为普选的人民民主政府,并颁布了《陕甘宁边区议会及行政组织纲要》和《陕甘宁边区选举条例》,对陕甘宁边区的普选民主作出了具体的规定。按照中共中央的统一部署,习仲勋同志领导的关中分区从1937年7月开始,在分区开展了几次大规模的普选活动,使党的民主政策得以充分贯彻实施。
在选举过程中,习仲勋同志不仅认真落实中央的相关精神,还根据边区的实际情况进行广泛宣传、组织选举活动。在对选举的宣传上,习仲勋同志领导关中分区各级政府建立了选举委员会,在庙会、集市等人群密集场所,利用标语、传单、歌舞、讲演、戏剧等多种实用形式,组织干部下乡开展选举宣传工作,通过向群众阐明苏维埃民主制转为抗日民主制的必要性和积极意义,使广大群众尽快接受抗日民主制,投入到选举活动中去。在选举过程中,习仲勋同志根据边区群众文化生活落后、居住分散等实际情况,采用了投豆、画圈、划杠、背箱子、香火烧洞等被广大群众普遍接受的选举办法。这些活动的开展,激发了群众的政治热情,边区男女老幼积极参与选举。通过习仲勋同志的努力工作,分区有70%以上的选民参加了第一次普选;第二次普选中,选民参选率达到80%以上;第三次普选中,选民参选率则超过了90%。关中分区积极开展的普选活动,是边区民主政治建设的一个重大成就,增强了分区广大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提高了他们的政治觉悟,密切了边区政府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用事实回击了国民党顽固派对党和边区的污蔑。
促进经贸繁荣
改善群众物质生活水平
衡量边区民众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准就是保障群众的物质生活。习仲勋同志主政关中分区的六年,是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分区最为艰苦的六年。战争环境中,一方面必须围绕武装斗争这个中心开展工作,另一方面也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努力解决分区军民的吃穿住用这些基本问题。为粉碎对边区的经济封锁、减轻农民负担、支援长期抗战,习仲勋同志领导关中分区党政军民积极响应毛泽东同志“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坚决贯彻党中央“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财经工作总方针,认真执行“农业为主,兼顾工业,商业为辅”的原则政策,党政军民齐动员、全参与,在分区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
在发展农业上,根据关中分区人少、地大、荒地多的实际情况,习仲勋同志号召广大干部群众向荒山宣战。在他的领导和指示下,关中分区各级党政机关、人民武装部队、学校、人民团体都行动起来,积极开垦荒地、新辟耕田。经过艰苦努力,截至1942年上半年,关中分区首府马栏完成开荒8100余亩;清源区一乡完成开荒3200亩,年增产粮食20余万斤。1943年,关中分区各级党政机关开荒新增耕地1987亩、年增产粮食433石,部队开荒3.2万亩、年增产粮食3300石,群众开荒11.39万亩、年增产粮食1.84万石。全分区的开荒拓耕,极大地改善了群众的生活。在此基础上,分区的公粮、公债、工业都实现了新的跨越。发展工业方面,在习仲勋同志的指导下,关中分区建立了碳业公司、铁厂、纸厂、纺织厂等企业,其中,纺织企业拥有纺车8522架,吸收了全区12100名妇女参与工作,年纺织的布料可供给全区人口的63%。在习仲勋同志的推动下,关中分区和其下属的各县乡分别建立了供销合作办事处和供销合作分社,公私营商业日臻繁荣,仅柳林、长舌头、铁王、马栏、湫坡头5处就共计增加商业门店58处。其中,新正县的发展尤为突出,1942年在纺织厂和消费合作社基础上,成立了消费生产合作社,下设纺织厂、运输队、商业部等单位。习仲勋同志这些发展分区经贸的工作,冲破了反动派的经济封锁,有效支持了革命斗争,使得分区军民丰衣足食,极大地提高了当地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
加强文教建设
满足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抗战初期,陕甘宁边区文教水平极其落后,干部群众文化水平偏低、文盲比例较大,思想觉悟水平不高。在边区,除少数城镇外,农村方圆几十里找不到一所小学,穷人的子弟更是入学无门,儿童失学率高达95%。同时,受战火影响,边区世代流传的秧歌、戏曲、皮影、唢呐、社火等群众文艺也濒临失传,这就为封建迷信的盛行创造了温床。针对这一现象,毛泽东同志强调发展以抗日救国为主题的边区文化建设,并提出要从单搞“武”的方面转到“文武双全”。
根据中央的指示精神,习仲勋同志利用相对稳定的环境,积极发展分区的教育事业,不断繁荣群众文化,掀开了关中分区文教事业的新篇章。面对关中分区薄弱的教育基础,习仲勋同志提出了“白手起家,艰苦办学”的理念。在陕北公学和鲁迅师范先后撤离关中后,成立了陕甘宁边区第二师范,习仲勋同志任该校首任校长。面对战争环境,他强调“学校要依靠群众,依靠地方党支部和乡政权,要和驻地群众保持密切联系,这是学校安全的重要保证”。针对学校缺少劳动工具的问题,他还提出采取“学校与群众变工互助”的方式以解决学校生产劳动工具缺乏的问题。具体做法是学校派学生给群众锄一天地,群众帮学校犁一天地。这样既解决了学校的困难,又与群众加强了联系。连同陕北公学和鲁迅师范,三所学校共培养出学生8000余人,出色完成了边区教育厅下达的教学任务,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干部。
在群众文化事业上,习仲勋同志鼓励当地军民开展形式多样的文艺活动,要求建设“一支坚强的文艺队伍,向人民群众宣传我们党的主张和方针政策,用文艺这一特有的形式来宣传人民,教育人民。”关中分区各县区都成立了秧歌队、社火队等,用传统的、群众乐于接受的形式进行文艺宣传。同时,一些民间艺人和人民群众把对地主阶级的仇恨和对共产党、对人民军队的热爱,用民歌、顺口溜、戏剧的形式表现出来,并产生了优秀的文艺作品。其中的《十绣金匾》一经问世,立即在陕甘宁边区传唱开来,并在全国广为传唱,成为脍炙人口的革命歌曲。通过这些群众文化活动,既宣传了边区党和政府的政策、法令,又丰富了人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有利于边区各项事业的发展。
习仲勋同志出生于陕西省富平县一个农民家庭,对家乡老百姓饥寒交迫的生存状况感同身受。他在主政旬邑期间,始终保持着劳动人民的本色,惦记着劳动人民的疾苦,始终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保持着密切联系群众和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诠释着共产党人的内涵,展现着共产党人的先进特质,不愧是一个“从群众中走出来的群众领袖”。
(作者系西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