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起“气死牛”郝树才,我见过他一次,并且有幸聆听了他幽默风趣的报告。
那是1977年6月下旬,延安召开运动会,我们延川体校排球队应征参赛。参赛场地分别是延长县体育场和延长县中学体育场。经过三天的循环赛,我们排球队以绝对优势,过关斩将进入前三名,成为本届夺冠的不二团队。
为了让运动员备战争夺赛,运动会允许大家休整一天养精蓄锐。我们的教练卫延武是延长人,为了让我们放松,第二天早餐过后,他对我们说:“今天,我请到了359旅开荒劳动模范、人称‘气死牛’的郝树才,准备在县城半山腰的毛主席旧居给大家作一场报告……”听到这个消息,我们高兴得手舞足蹈。
上午9点钟,我们穿着新发的草绿色运动服来到了毛主席旧居,整整齐地坐在黄土地上,静候劳模出场,一睹英雄风采。
9点10分,从窑洞里走出一位老人。卫教练对我们说:“这就是劳动模范郝树才,大家欢迎他为我们作报告!”掌声过后,老人走到院子中央事先准备好的一张桌子前,用洪亮的方言开讲了。他用朴实的语言,从自己参加革命讲起,讲了自己到南泥湾开荒,到部队拜农为师,跟妇女学习纺线织布以及到延安送公粮的经历……讲得生动形象,幽默风趣。讲了大约两个小时,老人始终精神饱满。
在这里,我选择三个自己记忆犹新的片段,与大家分享:
外号“气死牛”的来历
报告中,郝老没有客套话。他开门见山直奔主题道:大家都叫我“气死牛”,其实,牛不是我气死的。当时,大家都说我把牛给气死了。我一听急了,人家让我赔牛怎么办?咱赔不起,这黑锅咱不能背,也确实背不起。为这件事,我还找毛主席反映过真实情况,要求主席替我主持公道,还我清白。
那时,部队以连为单位,开始掏荒地。后来慢慢兴起劳动竞赛,看谁掏的地多。当天检查,宣布结果,领导口头表扬。这事传到团部,团长认为这是个经验,应该推广。后来团部发了个文件,要求各团举行劳动竞赛。那时的我还年轻,加上好胜心强,浑身有使不完的劲。所以比赛中,当裁判员一声令下,我就抡起老镢头,把别人都甩在身后。稍作休息,又开始大干,直到裁判员叫停。随后,专人丈量荒地时,我才知道我的成绩是四亩一分地,得了第一名。为此,团领导说我是劳动模范,给我发了奖状,还给我奖了个印字的瓷缸子,号召全团向我学习。
打这以后,人家就开口闭口叫我劳动模范,弄得我怪不好意思。
半个多月后,团部有人对我说:“你是开荒英雄、劳动模范,旅部发了简报,军委也知道了你的事迹,要大力宣传。”还说:“旅部还要搞一次大竞赛,鼓励你好好努力,争取打破自己曾经的纪录,再夺冠当第一名,为全团争光。有没有信心?”我说:“请首长放心,争第一名没问题。”我当时说完这句话,心里却不踏实。你想,参赛的有几百人,能人很多,自己拍了胸膛,撂下大话,吹下牛皮,万一拿不下第一名,就把人丢大了。
谁也没想到,旅部首长突发奇想,大赛前暗地里做了准备。他提前选了一头大犍牛。比赛的前一晚上,给牛喂了一升黑豆,准备第二天看看我和牛究竟谁厉害。大赛开始后,心急的耕地人拼命鞭打黄牛。可牛还没耕到一亩地,就双腿发抖,浑身冒汗,口吐白沫,倒在犁沟气绝身亡。
比赛结束后,我那天的成绩是四亩二分三。旅部上下都称奇,越传越玄乎,说我比牛厉害,把牛气死了。其实,牛不是气死的,而是头一晚上黑豆喂多了,牛肚子发胀。可那些人不懂,依然让牛拉犁干重活。所以,牛是累死的,与我无关。我在延安见了毛主席后,我给毛主席也是这样“告状”的。毛主席当时听后,笑着对我说:“牛不让你赔,我给你作主。”从此,我悬着的心才放到肚子里了……
跟妇女学纺线
开荒种地,部队当年就有收成。糜子、谷子、玉米、瓜果蔬菜、棉花也丰收了,啥都有了,南泥湾不但率先实现了自给自足,而且有了余粮。进入冬季,要解决战士们穿衣取暖的问题,部队号召各连、各团纺线。可战士们不会纺线。
“不会就学,请当地妇女进军营来教,必须完成任务。”开会时,首长针对这一问题,动员战士们。会后,各连、各团开始行动,寻找会纺线的妇女们。
就这样,一个师傅带几个徒弟,几个徒弟出师了,再带几个徒弟……战士们很快就学会了纺线。一个月下来,每到一个连部、团部,都能听到纺线织布的声音。战士们再也不用为没有冬装而发愁。
夜行送粮到延安
郝老说,现在回忆起当时送粮那阵势,真让人悲喜交加。自古以来,没有哪家军队比我们共产党的军队更伟大、更有创造性。在那么困难的年代,没粮愁,有了粮也愁,尤其要把公粮按时送到延安,就更愁了。首先,当时最缺的东西,不是缺人缺力气,而是缺装成百石公粮的口袋。为了这件事,全旅上下犯了难,围绕送粮展开了讨论。办法总比困难多,一个亘古未有的壮举在群策群力中诞生了!那就是以连以团为单位,用裤子装粮。
白天,战士们睡觉。天黑了,等老乡都睡了,战士们就脱下裤子,扎住裤腿子,往里边装满粮食,往脖子上一骑,一支送粮队伍就出发了……
南泥湾到延安城,几乎没有村庄,沿途住的人少。有夜色掩护,倒没有什么难看处。关键是要走五六十里山路,等到了延安,天基本就亮了。所以,一定要在天亮之前把粮食送到王家坪和杨家岭。然后穿上裤子,躺在粮库院子里美美睡上一觉,吃顿午饭就返回南泥湾。
国民党做梦也想不到,我们就这样克服了困难,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这就是战斗英雄、劳动模范、被后人写入课本的“气死牛”郝树才报告的精彩内容。他用朴实的方言,还原了历史的本真。虽然一晃四十多年过去了,但我对这个报告仍然记忆犹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