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2年10月30日
傲骨舞风流
  加路
   一
  张季鸾先生是民国年间《大公报》的主编,集才气、骨气、正气于一身,是傲骨舞风流的报界翘楚。
  他是陕西榆林人,13岁父亲离世,艰难度日中仍然坚持刻苦学习。17岁母亲又离世,生活的苦雨凄风席卷而来。这一切,并没有击垮他稚嫩的腰身。他含泪毅然挺起不屈的脊梁,以钢铁般的意志,与逆境抗争,考取了官费留学日本,为自己撑起了一片天。
  在日本,学业中,他焚膏继晷,博览群书,取百家之所长,采东西文化之精华,而得满腹经纶。思想上,彻底摒弃了腐朽的封建官僚意识,成为了三民主义的忠实信徒。才学与品德并存,遂声誉日隆,受人青睐。回国后,他以出众的才华和忧国忧民的情怀,得到了孙中山的赏识,24岁就当了孙中山的秘书,25岁起草了《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分寸拿捏得当,文字醇厚老练。
  学而优则仕,是几千年来中国文人的理想。可他却把国泰民安作为奋斗目标,不以独自享乐为人生方向。
  1912年,孙中山辞去了临时大总统的职务,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张季鸾没有做墙头草,没有立即掉头投靠袁世凯,以求飞黄腾达。而是以新闻为武器,积极参加反对袁世凯的斗争。1913年初,袁世凯与英、法、德、日等国签订了出卖主权的《善后借款合同》,张季鸾义愤填膺,在《民立报》上披露了袁世凯的这桩肮脏交易。这一新闻像一块巨石投进了大海,激起了轩然大波。国人震惊愤怒,纷纷指责唾骂袁世凯的厚颜无耻。这下惹恼了袁世凯,立马将他的瘦弱之躯投入了大牢。
  牢狱之苦能摧毁多数人的锐气。可是,对他非但没有起到震慑作用,反而更引起他对黑暗的厌憎,更激起了他寻求光明的欲望。
  他经朋友全力营救出狱后,仍然我行我素。段祺瑞执政期间,他又因揭露段祺瑞的卑劣行径再度入狱。
  他没有被龌龊残酷的现实招安,执意沿着追求真理的航向前行。创办了《大公报》,规定了“不党、不卖、不私、不盲”的“四不”原则。即不偏向任何党派;不为金钱收买而歪曲事实真相;不拿报纸为私用;不盲目听信任何人的言论,以事实为准。来为国家发声,为人民发声。他刚正不阿的精神品格在“四不”中升腾。
  出名的“三骂”可以佐证。他敢骂吴佩孚“有气力而无知识”,敢骂汪精卫“好为人上”的领袖欲,敢骂蒋介石“人生观的谬误”。当士兵前线卖命时,蒋介石抛下原配,与宋美龄谈情说爱,大谈美满的婚姻有助于革命工作。张先生在《大公报》上公然发文质问:“南京政府军队有数十万,国民党党员也有数十万,蒋氏能否一一与谋美满之姻缘,俾加紧所谓革命工作?”包天的胆识,将蒋介石的作态斯文撕得鲜血淋漓。这不是在太岁头上动土吗?他要灭你还不像踩死一只蚂蚁般简单。我想他在发表这篇文章时,一定跟海瑞进谏一样买好了棺材。所幸的是蒋介石对他的无欲则刚也敬重了三分,居然没有将他投入大牢,但他并没有因此对老蒋低眉顺眼。当时,也只有《大公报》,或者说只有张季鸾敢公然与蒋介石叫板。他的头脑他作主,谁也别想撼动他坚持真理的坚强信念。抗日期间,他奔走呐喊,呼吁国共合作,共同抗日,呼吁中华儿女团结自强。执笔一支点江山,力挽中华于危难。
  他以出色的文采,犀利的笔锋,公允鲜明的立场,抨击时弊。因此,《大公报》得到了人民大众的点赞和“打赏”,日售量飙升,几乎供不应求。
  他一介布衣,但总是把国家利益、民族大义放在第一位。50岁得子,满月时亲朋好友送来的贺礼,他都捐献给了抗日前线的战士。54岁病逝,临终时,所有积蓄只有十元钱。一条硬汉就这么干干净净地离开了人间。不知道中饱私囊的和珅之流面对他会不会脸红。
  以他出众的才干,无论站队哪个党派,都一定能混个正国级职位,光宗耀祖,可他不!以他睿智的头脑,无论做个什么生意,都一定能与陶朱公比肩,富甲一方,可他不!以他渊博的学识,著书立说,也能声名显赫,可他不!这就像姚明式的男子不去打篮球,林志玲式的美女不去当模特,会令常人扼腕浩叹。而历史选择的往往不是常人的选择,生活尊崇的往往不是常人的尊崇。
  他离世的消息一发出,国共两党最高层都在第一时间发来唁电,蒋介石和周恩来亲往吊唁。灵柩从重庆运回陕西,墓园位于长安区竹林村,占地40亩,当时有一个连的军队驻扎在此,专为其守墓。可谓极尽哀荣。
  一个无官无衔无钱财的媒体人,能有如此高大上的礼遇,真是破天荒了。足见人格的魅力远超于官位金钱与虚名。
  张先生以一身傲骨舞动了风流的人生,以一副铁肩建构了高大的形象,获得了万众的景仰,被誉为报界宗师。
   二
  金钱、权力如霞似虹,瞬息辉煌,而真理之光永照凡尘。张先生因傲骨铮铮的精神和气魄,后人不会忘记他,家乡人更不会忘记他。
  2014年,经陕西省政府批示,将他的坟茔从西安搬迁回了榆林。在寸土寸金的榆林城郊,修建了3000多亩的季鸾公园,并在公园建有纪念馆。魂归故里,足见家乡人对他的无比崇敬。这里成了榆林的一张文化名片,吸引了南来北往的精神朝圣者。
  前段时间,我专程去了季鸾公园祭拜张先生。公园入口处,迎面是一块如卧地雄狮的巨石上赫然刻着四个飘逸的大字——季鸾公园。巨石后便是宽阔的甬道,甬道两边的苍松翠柏庄严肃穆。走上寓意张先生54年人生历程的54级台阶,是一开阔的平台,迎面看到张先生的半身石雕像。他身着长衫,手执书卷,目光深邃,一脸刚毅淡定。雕像背后是一本展开的石雕大书,大书的右页顶头横写着两行繁体字:“团结抗战,功在国家。”是毛泽东主席对张先生的评价;下面是《大公报》的版面设计,靠边竖写着“大公报”三个隶体大字,里边的小字是社评以及内容。左页顶头横写着“文坛巨擘,报界宗师”两行繁体字,这是周恩来总理对张先生的评价。下面竖排着《大公报》的办刊宗旨:“忘己之为大,无私之谓公。”这座石雕设计闪耀着他爱国爱民的思想光芒,跃动着他以笔为马,驰骋天下的昂扬豪情。
  在此放眼望去,没有亭台阁榭,没有假山池塘,没有小桥流水,只有能防风固沙的葳蕤树木,这符合了张先生简约朴素的风格。改变了往昔“大漠风尘日色昏”的景象,安息于此的他一定非常满意。
  顺着林间小道漫步山冈,一道设计独特的墙吸引了我的目光。近前一看,是一面各界评价墙。
  《新华日报》对他的评价是:忠于自己的立场,忠于自己的事业,这就是张季鸾先生对新闻界的贡献。
  于右任的评价是:先生积三十年之奋斗,对国家有大贡献,对时代有大影响,其言论地位在国家、在世界并皆崇高。
  还有塔斯通讯社、毛泽东、周恩来、蒋介石、郭沫若、胡适、张治中等国共军政界和文坛名流对他所作贡献的高度评价。咀嚼这些评价,不禁感慨,人生风流如此,夫复何求。
  信步于绿意盎然的万木丛中,不觉间来到了纪念馆基石前。抬眼仰望,朱红色的凤凰阁高大雄伟,每层翘角飞檐,斗拱相叠,芝麻灰石雕砌的护栏十分养眼。一楼凌空高耸的朱红檐柱上,赫然写着这样一副楹联:“大而无畏公而忘私亮节高风垂百世,忠于国族勇于论政文章事业足千秋。”匾额:“张季鸾纪念馆”。
  先生远去,面目已朦胧,但人格棱角、精神长相益发清晰。他崇高的精神光焰灼照后人,感召后人,中华复兴可期!民族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