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一段黑龙江五常市救护车半路坐地起价的视频引发网友关注。目前,当地警方发布通报称,依法查处一起涉嫌强迫交易案件,何某祥、王某睿、王某已被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案件正在进一步办理中。
家属原本想将母亲接回家,度过最后的时光,结果却遭遇救护车坐地起价,上车前说好一千多元的价格,上车后就变成了四五千元,最后家属无奈支付3140元。那段家属和司机的争吵视频,相信看过的人都会感到无比气愤,救护车怎么成了敛财工具?
当地警方的通报,确认了此事性质的恶劣——涉嫌强迫交易,对三人采取刑事措施,也就是说,这已经不是不道德,或者一般的违法行为了,而是涉嫌犯罪。
当然,案件还在查处中,警方没有通报具体细节,还有更多的疑问有待解释。比如通报称,该救护车没有合法经营手续,那么没有手续的黑救护车,为何能盘踞在医院的周边,并成功地和120接线员建立联系,由后者来分派用车任务?
医院方面称,负责分派救护车的120接线员,已经被开除。120接线员给黑救护车当中介的行为,是不是纯个人行为?医院知不知情?是不是有利益牵涉?明明没有运营资质,却敢明目张胆地坐地起价,黑救护车的生意有没有保护力量?
一个无资质的黑车,能够在医院周边“拉活”,其背后的利益链让人生疑。所以要查处的显然不仅是个案,更要深挖背后的整条产业链,查清利益牵涉和分工。
跳出此事来看,黑救护车的存在并不是特例,漫天要价、欺行霸市等现象,同样不是个案。比如同样在黑龙江哈尔滨,公开报道显示,当地警方曾打掉多个黑救护车团伙。类似事件之所以屡禁不绝,除了打击力度依然有待加强以外,根本在于救护车资源的供需失衡。
目前各地的120急救调度系统中,正规的官方救护车资源,优先用于院前急救的转运。因为院前的急诊、急救更紧急,专业要求高,所以黑救护车很少涉及。但由于救护车数量有限,一些紧迫性、专业性相对没那么高的院后救护转运需求,则被挤压到了灰色地带。
就像此事中,当事人希望将母亲接回家度过最后时光的需求,其实客观存在,只不过由于正规资源不足,大量的转运需求,只能靠私人化的市场来满足,以至于一些医院的120接线员,则成了撮合救护转运服务的“中介”。
一方面,它给黑救护车提供了生存空间,确实也解决了一部分人群的需求;但另一方面,由于游离在监管体系之外,黑救护车往往又没有运营资质,就给漫天要价、坐地起价等不法行为提供了土壤。救护车跑到一半,临时以各种名义加价,家属想拒绝都难,只能被动挨宰。
所以在这次事故中,要严厉查处案件,更要看到,黑救护车现象屡禁不止,也是因为市场的供需出现了问题。要打掉敛财牟利的黑心团伙,斩断黑救护的利益链,就得在救护资源的供应上继续发力。比如加大投入,提高正规救护车的数量等等。如果考虑到财力、资源的有限,亦可以将一些私人力量收编,纳入监管的范畴,如通过制定统一的价目表、服务规范等,来进行约束。
120急救救护本身是公益性很强的系统,不应该成为敛财的工具。解决黑救护车的问题,要强化常态化的执法,也要加强救护车资源的供应。总之,不能让那些游离在监管之外的黑救护车,在赚黑心钱道路上一路疾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