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延安时期(1935年10月—1948年3月)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延安文艺(1935年10月—1949年7月)的形成与演进是中国文学史上重大的历史文化事件,它直接影响甚至规范了中国当代文学的发生与发展。怀安诗社(1941年9月—1949年9月)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艺史上第一个以创作旧体诗为主的文学组织,该社1941年9月5日成立于延安,历时八年,主要运用旧形式表现新内容,堪称延安文艺史上的独特存在。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怀安诗人们酬唱赠答、言志抒怀、鼓舞革命情绪,对延安文艺乃至中国革命均作出了较为独特的历史性贡献。
在社会时代与文化思潮发生剧烈变革之际,一种有着自身稳固特质与悠久历史传统的文学体裁,如何适应社会时代的发展,跟上时代思潮的节奏,与时代生活接轨,正是旧体诗从新文化运动以来直至延安时期所面临的严峻问题。在经历了重重磨难之后,经过自身的努力蜕变,旧体诗终于成功闯出了困境,为自己在延安文艺的诗坛上赢得了一席之地,并随之展示出了不俗的创作成绩。在延安文艺时期,毛泽东、萧军、吕振羽、鲁克、魏传统等都创作过数量不等的旧体诗词,但笔者认为此期创作旧体诗的重镇在怀安诗社,其标志性成果便是怀安诗。
怀安诗是怀安诗社的成员所创作的诗歌作品,故要界定怀安诗这一诗歌范畴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就必须从怀安诗社的成立开始说起。1941年9月5日,怀安诗社成立于陕西延安。当时的延安是中国革命的中心和圣地,党中央和毛主席在这里领导和指挥抗日战争以及中国的革命战争,它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乃至全世界的爱国青年、进步人士等。对于怀安诗社的成立过程以及诗社宗旨等基本情况,当时的中共中央机关报——延安《解放日报》有较为详细的报道。该报1941年9月7日第2版“本市讯”称:
九月五日,林伯渠、谢觉哉、高自立等同志,于交际处宴请延安民间诗人墨客,到会者多为寿高六十或七十岁以上之老人,如东市遗老吴汉章老先生、席老先生、白老先生等十余人,并请王明同志作陪。其中计有秀才五人,拔贡一人。畅谈当年入场及清末遗事甚欢。因当场多诗词之士,乃由林老发起组织一诗社,本“老者安之,少者怀之”之旨,定名怀安诗社,由法院李木安同志主持诗坛,汇集佳作。闻者多称之曰延水雅集。
怀安诗社之名来源于上文所提及的“老者安之,少者怀之”,这是《论语·公冶长》篇中孔子的话语,也是孔子作为儒家代表人物所表达的一种政治理想。孔子确切的原话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意思是说,“老人得安,朋友得到信任,年轻人得到关怀”。这段话不仅充分体现出了孔子宣扬的“仁政”思想,同时也很富有人情味。对于“怀安”二字,林伯渠解释为:“边区建设民主政治,要做到老者能安,少者能怀,深寓策励之义。”1941年10月1日,《解放日报》发表了诗社成员谢觉哉(署名焕南)的《从怀安诗社谈起》一文。该文把“怀安”理解为“敬老慈幼”,认为“老安少怀,是社会的事业”,老人“应该得到社会上的尊重”“小孩是未来社会的主人,小孩养得好,有健壮的体力,教得好,有实际的能力,这就是未来社会比现在社会要好些的保证。所以保育小孩是上一代人的神圣义务”。综上可见,当时作为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的林伯渠之所以倡议成立怀安诗社,是很有深意的。它不仅是为了创作诗歌、言志抒怀,同时还体现出怀安诗人的人文精神与政治担当、政治关怀。
1941年9月15日,重庆《新华日报》第1版——“本报七日延安电”以“延安老人组社赋诗成立怀安诗社”为题,对怀安诗社的成立也作了具体报道。除了个别地方,该报道的主要内容与《解放日报》基本一致。该报称:
九月五日,林伯渠、谢觉哉、高自立等同志宴请延安民间老人。到会为寿高六十至七十以上老人,如吴玉章老先生、席老先生、白老先生等十余人,并请王明同志作陪,且到有废清秀才五人、拔贡一人,畅谈当年内考场及清廷遗事甚欢,当场诗词之士乃由林老发起组织一诗社,本“老者安之,少者怀之”之旨,定名“怀安诗社”。由法院李木安同志主持诗坛汇集佳作,闻者多称为延安雅集。
如果说《解放日报》的读者群主要集中在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那么作为社址在重庆的《新华日报》,其读者群则主要集中在国统区,尤其是以在重庆的工人阶级为主体。故《新华日报》对怀安诗社成立所作的报道,可以说是在《解放日报》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宣传了怀安诗社,把怀安诗社从革命根据地推介到了国统区,大大扩展了其知名度与影响力。稍后(即1941年9月28日),身在重庆进行革命工作的董必武便作诗四首——《闻延安成立“怀安诗社”,赋四绝句兼呈吴徐谢林诸老、朱总司令、叶参谋长》寄到延安参与诗社酬唱,便是怀安诗社在国统区产生影响的明证。
怀安诗社成立以后,《解放日报》曾开辟“怀安诗选”专栏刊登怀安诗人的旧体诗词作品。如1941年10月16日,《解放日报》第4版的《怀安诗选》栏目就发表了林伯渠、谢觉哉、朱婴、李木庵等的9首诗词作品;1942年2月21日,《解放日报》第4版《怀安诗选》专栏又发表了续范亭、林伯渠、张曙时、李木庵、李健侯等的12首诗词。据统计,《解放日报》共刊发旧体诗词作品(包括非怀安诗在内)100多首。《解放日报》对宣传怀安诗社,传播以怀安诗为主体的旧体诗词作品、扩大怀安诗社的社会影响力等均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本来,作为中共中央的机关报,《解放日报》一般是不刊发旧体诗词的。之所以能够开辟专栏发表怀安诗人的旧体诗词作品,据说是得到了毛主席的批准。如王敬等所说,《解放日报》副刊一般不发表旧体诗,其他版面也只是在重大纪念日或特殊情况时才发表领导人或党外著名人士的旧体诗。这是请示过毛主席的。毛主席说旧体诗不好懂,容易束缚思想,不提倡写旧体诗,但有些老人不会写新诗,只会写旧诗,发表一些也是可以的。可以说,怀安诗是《解放日报》副刊上最早刊发的旧体诗词作品。同时,这种做法也是得到了当时党政军的主要领导人毛泽东同志许可的。故怀安诗在其艺术精神的本质上与当时的革命斗争形势是一致的、不相违背的,某些人认为旧体诗创作与延安文艺的主流思潮矛盾的说法是错误的,或者说是不确切的。
综上可知,怀安诗社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艺史上第一个古典诗歌的诗社”“怀安诗社的诗篇是延安时期文艺领域的一枝奇葩……它虽然是短小的抒情诗形式,但并不妨碍它描绘整个民族、整个阶级行动起来的改天换地的斗争”。怀安诗社与在江苏北部阜宁县文化村成立的湖海诗社(1942年11月,又名湖海艺文社)、在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成立的燕赵诗社(1943年2月)都是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下的文艺社团,它们呈三足鼎立之势。三个诗社遥相呼应,为中国抗战文艺的发展作出了特殊的历史性贡献。三个诗社虽然都以创作旧体诗为主,但是比较而言,不管在运作时间、成员组成、诗论主张、诗作数量以及作品的影响力上,湖海诗社和燕赵诗社均无法与怀安诗社相比。因此相对而言,怀安诗社更具有代表性,在当时与以后的影响也更大。诚如王敬所说,怀安诗社“是我党以诗会友,通过文艺创作活动团结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联合爱国民主力量的成功尝试”。怀安诗社“不仅团结了广大爱国进步的仁人志士,而且繁荣了延安的诗坛”。总之,笔者以为,比起湖海诗社与燕赵诗社,怀安诗社更值得引起读者和研究者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