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汪成虎采摘苹果 初冬时节,果农汪成虎正在他的果园里采摘红彤彤的大苹果。看着大红苹果挂满枝头,汪成虎高兴地说:“每年苹果一红,我就知道,自家的日子会越过越红火。”
汪成虎是安塞区招安镇新庄科村村民,曾被评为“安塞区高素质农民产业标兵”“延安苹果高质量发展致富标兵”“安塞区劳动模范”“安塞区山地苹果种植大户”“安塞区示范户创业大户”等。
在新庄科村,提起汪成虎,不少果农都知道他苹果种得好。“成虎种的苹果个儿大,果面色泽好,味道甘甜。在我们这儿,他的苹果年年都能卖出最高价。”
提起汪成虎种苹果,那要从2011年说起。
“我原来是木匠,常年在城周边干些木工零活儿挣钱养家。”汪成虎说,一年下来人辛苦不说,挣得钱只能维持一家人的基本生活,想要过宽裕点的日子都不行。
汪成虎说,区上和镇上大力支持农户发展林果产业,就决定回村发展,想方设法承包了同村的40多亩土地,开始了苹果种植生涯。
“刚开始,我把种果树这个事想得过于简单了,好像树栽上就能等着秋天收苹果了。”回想起自己当时的想法,汪成虎不好意思地笑了,“我最难的就是头3年。果树没有挂上果,家里没收入,开支却只增不少,两个娃娃念书要花钱,种果树还要投资,那3年真是压得我有些喘不过气来,一度想着要放弃,但是花那么大心思搞起来的产业,咋能说放弃就放弃呢?”
“我想了一下,自己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技术,于是就开始学。”汪成虎坚持了下来。之后,他多次跑到山东、甘肃和陕西的白水、杨凌、洛川等地参观学习别人的先进技术和经验,总结别人的管理优点,然后回到自己的果园里摸索实践。
有心不怕事不成。最终,汪成虎总结出了自己的一套果园管理新思路新方法——乔化树矮化管理法。
“我也是经过好多次揣摩和改进,才找到这个好法子。”汪成虎说,乔化树矮化管理法最初的灵感来自于一根树枝折了后重新长起来的枝条。“当时这根树枝折了,生长方向就朝下走了,但那年这根树枝上却结出了10多个又大又红的果子。”回忆起当年种苹果的艰辛,汪成虎的眼睛红了,“我当时想,这是不是因为这根树枝和其他树枝拉开距离了?”
汪成虎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他也去做了。第二年,他在自家的乔化果园里采取了主干枝早拉枝、巧拉枝、强拉枝等措施管理乔化树。“当时村里的其他果农都说,我快把果树折腾死了。”汪成虎说。
果树管得好不好,苹果品质和产量是关键。经过不断尝试,2017年,汪成虎家的果园苹果品质和产量一下子“蹿”到了全村、全镇,甚至是全区果农最前面,并且实现了连续5年丰产。
随后,果园乔化树矮化管理法在全镇、全区推广开来,汪成虎也变成了“汪老师”。到他家果园来上门学习的果农一波接着一波,汪成虎毫不吝啬地将自己的新技术、新方法全部教给大家。
“这个法子管用,大家都来学,我高兴还来不及呢,咋会藏着掖着。大家用这法子把果树种好了,把果园管理好了,产出更多好苹果,一起卖好果子、挣好钱、过好日子,这有啥不好?”汪成虎说,他还主动“一对一”帮助一些困难户管理果园。
同村果农张塞红就是受益者之一。“在成虎‘一对一’的帮扶下,我家的苹果也由原来的果品差、产量低,变成了脆甜多水、连年丰产的‘抢手货’。”张塞红笑着说,她家种苹果是沾了汪成虎的“大光”了。
“今年,我的果园能产10万公斤苹果,1公斤能卖7.7元,收入最少在60万元以上。”汪成虎说,和他长期合作的客商早就预订了6万公斤苹果,剩余的也被果商在果园里就地收购了。
“苹果红了,大家的日子就过得更红火了。”汪成虎说,现在农民的生活真是越来越好,他相信,只要辛勤种植、科学管理,他和乡亲们的日子会越过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