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2年11月17日
昔日从军报国 今朝回乡创业
——记宝塔区甘谷驿镇史家沟村党支部书记史小龙
  记者 姜顺
  “储存时,红薯间距要放大,要注意通风,我再想办法帮大家找销路。”11月14日一大早,宝塔区甘谷驿镇史家沟村党支部书记史小龙就忙活了起来,他跑到村民家里挨家挨户地查看红薯存储情况,并提醒村民要防潮防湿,避免影响红薯的品质。
  “有村党支部书记天天给我们盯着,咱村的红薯自己也‘不好意思’发霉。”听到史家沟村村民李强的趣答,史小龙笑了。
   褪去戎装换上农装
  看着眼前这位个子不高,古铜肤色的村党支部书记“啰里啰嗦”地给村民们叮嘱,很难让人将他与飒爽英姿的军人联系在一起。史小龙告诉记者,自己从小就喜欢军人身上的气质,尤其是看到军人为了国家不畏牺牲、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更令他崇拜。18岁那年,他如愿成为一名军人,并且一待就是5年。其间,他多次获得优秀士兵、优秀士官等荣誉。
  “军旅生涯带给我最大的影响就是做任何事都要坚持到底,不抛弃、不放弃,对得起自己,对得起人民。”史小龙回忆道。
  退役后,史小龙也曾在外地从事过其他职业,但最终还是选择回乡创业。2017年底,看到史家沟产业发展的现状与自己离开时并无两样,便让他有了带领村民共同发展农业致富的想法。
  “乡亲们还是以玉米种植为主,产量不低,但是产值不高,按照这种模式发展,史家沟与周边村今后的差距将会越拉越大。”史小龙指着史家沟千亩红薯示范园区说。
  为此,史小龙和村民们讨论,向专家、技术员请教,探索本村农业产业发展的新路子。经过半年的了解,他心里有了确切答案——种红薯。
  “那会儿,看到小龙常常向大伙儿问东问西,跟区上的技术员在地里转来转去,不清楚他要搞什么名堂,后来才知道人家娃是心里想着帮咱致富哩。”85岁的村民史汉友捋着胡须说。
   玉米“退场”红薯“登场”
  2018年,在村民们给史小龙竞相投票下,通过换届选举,史小龙成为新任村党支部书记,史家沟村的产业发展也掀开了崭新的一页。一上任,史小龙就开始给大家耐心讲解种植红薯的种种优势,但还是有不少村民心里犯嘀咕,种不好怎么办?卖不了怎么办?各种担心令大伙儿始终不敢迈出这关键一步。
  “乡亲们心里的担心我明白,只有把渠道拓展开,让大家掌握种植技术,这样大伙儿才敢甩开膀子干。”说干就干,史小龙先是发动村支部的全体党员给不愿意发展红薯种植的村民做思想工作,告诉大家通过电商、沿街摆摊、对接收购商多渠道确保红薯销路。等到大家心里都有底了,史小龙又开始着手平整土地,通过村党支部协调将村域内边远分散的小地块、撂荒地和承包成本相对较低的地块作为试点,清理平整归并田间大埂、小路、杂树杂草等,将村里原先的600亩种植面积增至1600亩,种植秦薯5号、延青2号等几个品种。
  2020年8月中旬,一个个成熟的红薯被村民们从地里刨了出来,个个体态饱满、颜色鲜艳,村民们紧随其后,挑拣、装筐、包装……红彤彤的红薯映红了庄稼人丰收的笑脸。但是在史小龙看来,还不到庆祝的时候,他马不停蹄开始网上销售、沿街售卖,与收购商讨价还价。一系列操作下来,史家沟的红薯销售火爆,村民们挣得盆满钵满。
  “做梦也没想到销量这么好,小龙这娃娃胆子大、脑子活、有魄力,选小龙当村党支部书记真是选对了人。”史家沟村民史海银说着便竖起了大拇指。
  据了解,史家沟通过拓展种植面积、改玉米种植为红薯种植,使原先每亩产值1500元增至6500元,村民人均增收1万元。
  如今的史家沟村民是鼓了“钱袋子”、硬了“腰杆子”,不少村民已经在市区内买了楼房,搬进了城里生活。对于村上的一些孤寡老人,史小龙与大家讨论决定将村党支部活动室进行改造,建起了适合老人居住的幸福院,让老年人老有所依、老有所养。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要坚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下一步,我们将以发展特色乡村旅游和实现乡村振兴为主,探索‘现代农业+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争取农旅项目融合发展,建设高标准、高产量、高效益的特色种植养殖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对于史家沟的未来发展前景,史小龙信心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