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2022年11月18日
做新时代教育追梦人
延安市新区江苏中学副校长贾猛
  党的二十大闭幕不到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带领新一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来到延安,瞻仰延安革命纪念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弘扬延安精神,发扬斗争精神,为实现党的二十大提出的目标任务而团结奋斗”。
  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我们新时代教师要如何脚踏实地坚持用延安精神教书育人,培育时代新人?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培养什么样的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是思考和谋划教育工作的逻辑起点,是丝毫不能偏离的政治方向。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将“教育、科技、人才”上升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的高度,更加凸显了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为推动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
  中国式现代化需要教育现代化,教育作为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提供着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人才支撑。作为新时代教师,要时刻保持清醒的政治意识,站稳政治立场,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肩负起时代使命。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求是”体现在教育领域,就是要尊重教育的客观规律,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政策,探究教育教学实践与用延安精神办学育人之间的内在联系。当前,我国教育发展正处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技术革新不断涌现,“人工智能+教育”正在改变教育生态,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各种各样,倒逼教师要“实事求是”面对现实,解放思想,“自我革命”,研究新情况,寻找新路径,抓住有利于发展自己专业的平台,脚踏实地走好创新发展之路,更好地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
  我们党始终坚持教育的人民立场,历来强调发展教育为了人民。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我们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牵系着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关系着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关系着社会的和谐稳定,关系着国运的兴衰和民族的未来。当前推动“双减”入脑入心、走深走实、见行见效,赋能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就是对党中央提出“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的积极回应。
  10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走进延安中学,看校史、访餐厅、进课堂,了解学校办学情况,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勉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传承红色基因。看似一次简单的学校走访,实际上却寓意深刻、意义重大,既是对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实现教育强国的回应,也是对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培育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的殷殷期待。新时代的教师要深刻理解党的二十大关于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实践要求,把学生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放在首位,把群众的满意度、幸福感作为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美好期待。
   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
  党的二十大报告开篇提出“三个务必”,习近平总书记在瞻仰延安革命纪念地时强调,“全党同志要大力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这些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要坚持什么样的路,怎么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教育兴则人才兴,人才兴则科技强,科技强则国家强。党的二十大报告在结束语部分强调了培养未来接班人的重要性,指出要切实抓好培养青年的战略性工作。青少年学生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是全面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后备军、生力军,是未来创新掌控核心技术的关键群体,是振兴中华、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讲集中精力办好教育就是瞄准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基点。教师担负着育心育人的职责,务必要牢记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守精神家园,恪守教育初心,坚持使命担当,自觉践行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作风,以艰苦奋斗精神熔铸新时代师魂,做艰苦奋斗精神的示范者、引领者、维护者,全心全意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新时代呼唤担当,新使命催人奋进。党的二十大报告为新时代教师在奋进新征程、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提出了新使命和新要求,需要教师“存之于心,固之于制,见之于行”,将个人理想与国家民族紧密结合起来,将责任担当与民族复兴结合起来,将个人奋斗与民族使命结合起来,把稳思想之舵,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立足工作岗位,主动担当作为,用心用智用情做好自身工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