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陕北这块神奇的黄土高原上,历来不乏英雄和名人,我今天介绍的这位名人王彦春,说他是我市文化界、文学领域的名人一点也不为过。他在文化、文学方面取得的成就,不仅得到了延安文学界同仁的认可称赞,并得到了陕西乃至全国一些文学大家的推崇与好评,并在2004年、2006年入选《三秦名人》和《陕西文化名人辞典》之列。我省著名作家高鸿先生就给予他很高的评价,称其是“一介草莽书生,搅动天地乾坤”的文坛才子;我市知名作家裴积荣先生,称其是位“光华健美的陕北汉子”,足见他的名气之大非同一般。
我与彦春相识,已有近二十年的时间。我们原来并不认识,只是之前我在《延安日报》和某刊物上偶然见到他的文章后,便对这位文笔犀利、敢于直言的作者产生了兴趣。
初次见面,他便给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他身材魁梧,方正的脸庞上,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透射出睿智与坚毅的光芒。他举止稳重、谈吐文雅,一看便是一位英俊帅气的陕北汉子。后来,由于工作关系和爱好相投,我们便成了无话不谈的好友。尤其是我俩都是农民的儿子,都有着食不果腹的童年,大山牧羊扶犁的少年和虽为公家人但却捉襟见肘的青壮年。更为相似的是,我们都是上过省内外知名水利学校,毕业后又都分配到所在县的水利部门,后经奋斗打拼跻身圣地首府,辗转又落脚于林业部门的经历。他工作出色,是位拼命三郎式的实干家,而且在工作之余写了大量的通讯报道、散文、小说、杂论,还写了几部颇有影响的小品电视剧,后来又出版了几部散文集。可以说是一位多方面、多文种的非专业性作家,是位阅尽凡尘辛酸事、揭示人间真善美、矢志不移守初心、妙笔生花话沧桑的文人。
古人云,开卷有益。读彦春的散文集,使人有一种犹如春风扑面而来的感受,传递的是一种正能量,可使失意落魄的人获得力量,重新振作起来迈向成功的彼岸;使迷失方向、不知所措的人如梦方醒,找回自我继续前行;使一些叹世不公、怨天尤人的人少了许多牢骚,多了许多宽容;使一些急功近利、心浮气躁的人多了许多务实和勤奋。读他的散文,好像在品尝一壶陈年佳酿,越来越有味、越品越醇香。读他的散文,如同和作者面对面,敞开心扉进行交流一样,仿佛他乡遇故知、亲切又温暖。尤其他对中华传统美德的坚守和传扬,对弱者的同情及对丑恶腐败的憎恨与鞭笞,令人拍案叫绝,肃然起敬。
他是一个重情重义、知恩图报的柔情男儿。他幼时体弱多病,是养父母将他收养,并在那个极度贫困的年代花1000余元为他治好了病,并悉心呵护他长大成人。这份爱使他终生难忘,视养父母为亲生父母一般。在《悬壶之恩》一文中,他对母亲的深切怀念与颂扬感人至深。其母一生慈悲为怀、乐施行善,虽不育但却先后收养救助过四女两男六个孩子,终使他们脱离困境,有了好的依靠和归宿。母亲这种只图付出、不求回报的高贵品质,以及父亲那大山一样的父爱,对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种无私的大爱精神伴随了他的整个人生。
他是一个爱憎分明、铮铮铁骨的陕北汉子。他笔下,记述和颂扬的大都是底层平凡而伟大的普通人。如在《实干家贺生力同志》和《荒山孤魂》两文中,前者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担任某县重大水利工程项目总指挥,虽政绩突出,但因坚持原则、敢于犯上而未能得到提拔重用,最终抑郁而亡,引发了作者的感叹和追思;后者是一个长征后来陕北的老红军,因伤残落脚到偏僻的乡下农村。他身残志不残,始终保留了一个老党员、老红军的革命本色。他一心为公、无私无畏,但晚年无儿无女的他,却没有得到组织和村人应有的照顾,竟自我入棺服毒而亡,令作者无限惋惜和同情。在《红榜》《双面孔》《骗子与贪官》等文中,直击官僚贪腐者的要害,并把此等人与社会上的一些人推崇信奉的《厚黑学》进行了解析与联系,真是入木三分、发人深思。在《闯关》《乔迁记》《倔强无悔》等文中,活脱脱地反映了一个不向命运低头、不向权贵折腰的陕北汉子的高大形象。因而国内一位网友评价他:“文如其人,您应该是位正人君子,令人肃然起敬!”高鸿先生则评价他:“品格自超梅以上,真情只在山水间。”足见他的人品、文品令人钦佩。
以上,只是他在文学方面的一些成就,而最让人赞誉的,则是他在文化方面的非凡才能和贡献。当下,在大多人追求金钱物质、崇拜利禄权贵的时候,彦春却破天荒地创办了延安第一个非官方的文化杂志《延安社区文化》。此刊物集时政要闻、艺术花苑、文学天地为一体。尤其是文学天地栏目,为许多怀揣文学梦想但又无法迈入官方高门槛文学刊物的人提供一个大舞台。于是,不仅本市各县(市、区),省内乃至甘肃、青海、湖北、江苏等地的文学爱好者也纷纷慕名投稿。而绝大多数稿件经他认真修改编辑后均能被刊载登出,这极大地鼓舞了文学爱好者的创作激情。几年下来,《延安社区文化》杂志影响越来越大,热爱文学的人也越来越多,尤其是经过数年的锻炼提高,昔日的很多文学爱好者已经成功步入了作家行列。出书、出文集、写小说者层出不穷。其中,我就曾向他推荐过家乡的两位文学爱好者蔡孟先、段璟奇,他俩后来各出了几本散文集和一两部小说,已成为家乡有一定名气的真正作家。从这种意义上讲,他对催生、推动延安和省内文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延安社区文化》从2008年创刊到现在,共出刊158期,累计发行了35万余册,培养草根作家近千人,其成绩斐然,令人惊叹。然而有谁知道,在创刊的这十三年中,他不仅没有一分钱的收益,而且还支付了几十万元的出版刊印费。这些巨大的费用,都是通过他的人脉筹到的。有人说他傻,有人说凭他的影响和能力,到哪里也能挣他个几十万或上百万,他只是淡淡地一笑。如今,他虽已退居二线,可他仍像苦行僧一般坚守着他的这方净土乐园,仍不知疲倦地四处化缘,维持着这尊文化香炉的兴旺。他对文化、文学事业的这种执着、献身精神,深深打动着我们,我们应当为他而歌、为他而赞。
对于彦春,我想写的东西很多,但因篇幅和本人水平有限,只能就此搁笔。余兴未尽,有感而发,故以诗作结:
傲视群雄仰天笑,
男儿壮志凌云霄。
沧海横流显本色,
情系高原敢弄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