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杭州钱塘区下沙中学的学生来说,正在进行的卡塔尔世界杯将是难忘的——几场比赛的直播正逢晚自修时间,学校没有布置作业,组织他们集体看球。(11月22日《钱江晚报》)
在晚自修的时间里,学校不布置作业,反而在学校礼堂分年级组织学生看球赛。有人不理解,觉得这是“不务正业”,甚至是在“误人子弟”,认为中学生面临着升学压力,应该把精力放在学习上。但学生教育本应张弛有度,劳逸结合。这位校长的做法,为学生打开了一扇窗,让他们感受到世界的多姿多彩,于学生来讲也是一种教育。
世界杯足球赛的魅力人尽皆知,学生对足球比赛感兴趣再正常不过了。当学生的心思在看球时,继续强迫他们学习,或许效率并不高。况且,该校长也只是利用晚自修时间组织学生观看的,并没有影响到学生日常的学习。反而学生可能会因此得到了放松,能够有更好的状态进入学习。再者,知识本就不能仅从课本上获得。或许,把学生闷在教室里自习做作业所收获的知识,也不及观看世界杯给学生带来的鼓舞和从中学到的宝贵精神品质。
育人如同制药,每一次改变都是一次尝试。某种意义上来讲,不留作业组织学生看世界杯并不是一种放纵,而是人性化教育的体现,更是一种别样教育方式的尝试。
一方面,学校能考虑到学生的感受和兴趣爱好,根据学生们的需要,调整方式,合理安排时间进行有序组织,足以看到其教育的温度。
另一方面,学校教育不局限于传统课堂教育的“方寸之地”,而是通过观看比赛,让学生能更直观地接受“精神”地洗礼,领悟人生哲理。这样的“一课”甚至可能让学生们终身受益。在世界杯足球比赛里,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各支球队排兵布阵的策略战术、球员的个人技术和体力的对抗,更重要的是各支球队团结合作的团队精神,顽强拼搏,永不放弃的精神和意志,不到终场哨声响起的那一刻,谁也不知道比赛的最终结果。同时,足球赛场如人生,失误和失败是常有的,观看世界杯比赛,也可以引导学生学会坦然接受失误、失败,让他们懂得如何面对失败和挫折。
爱尔兰诗人叶芝曾说过:“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学校和家长要学会调动学生的内在驱动力,挖掘他们的潜力,不要把积极健康的业余爱好当成“洪水猛兽”一样严防死守,而是要合理引导和鼓励支持。
“不留作业看世界杯”,也许,多年以后,孩子们仍然会回忆起这个激情而温暖的冬天。而这样有“温度”的教育方式值得肯定,也值得各学校借鉴与学习。 (岑春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