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13日至14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陕西榆林,深入企业、农村、学校、革命旧址等进行调研。透过行程和重话讲话,可以看到总书记的殷殷关切,也可以领悟何为“国之大者”,并将其及时融入思政课教学之中,讲好六个故事,凝聚社会正能量。
一、讲好绿色发展的故事,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13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首先来到国家能源集团榆林化工有限公司,了解循环经济煤炭综合利用项目规划建设运行情况。在中心控制室,他观看了项目产品展示,对企业坚持创新发展,坚持安全、稳定、清洁运行表示肯定。随后,他到年产40万吨乙二醇项目现场察看,询问煤化工深度发展有关情况,同企业职工代表进行了亲切交流。
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关注绿色发展。在同法国、德国领导人举行视频峰会时重申,我们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全面推行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发展;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29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推进资源总量管理、科学配置、全面节约、循环利用,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目前,我国向绿色低碳转型的压力还很大,实现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达标任务比较艰巨。为此,我们要立足国情、控制总量、兜住底线,有序减量替代,推进煤炭消费转型升级。国家能源集团榆林化工就是要实现“化黑为白”的产品创新,因为产业链中诞生了“可降解材料”,如医用可吸收缝合线、骨骼支架、可降解的一次性塑料用品等。
二、讲好生态文明的故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13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前往米脂县银州街道高西沟村考察调研。在高西沟村龙头山山顶,他听取了陕西省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西沟村探索黄土丘陵沟壑区综合治理情况,指出高西沟村是黄土高原生态治理的一个样板,要求坚持不懈开展生态文明建设、与时俱进发展农村事业,走出一条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提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的愿景。习近平总书记无论是外出调研,还是参加中共中央政治局的集体学习,皆反复强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要求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黄土高原曾经水丰草茂,但是由于毁林开荒、乱砍滥伐,致使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加剧了经济衰落。上世纪50年代开始,经过几代人的努力,高西沟从一个水土流失的秃山沟,建成“三份林地、二份草地、一份田地”的山清水秀“好江南”,是黄土高原环境改善的典范。
三、讲好红色文化故事,走好新时代长征路
离开高西沟村,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位于米脂县城东南的杨家沟革命旧址。1947年底,毛泽东同志率领中央机关来到杨家沟村,在这里战斗生活了120多天,指挥了全国解放战争,领导了土地改革运动,撰写了《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14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前往中共绥德地委旧址参观。中共绥德地委延续十九载(1937—1956),站在最大多数人的一面。领导分区人民坚持斗争,艰苦创业,树立了一座丰碑。
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注重红色文化,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以“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为主题,进行中央政治局第31次集体学习,并参观瞻仰北大红楼和丰泽园毛泽东同志故居。陕北是革命老区,七十多年前,身处山沟沟里的老一辈革命家,预见一个历史转折点即将到来,而且掌握了夺取最终胜利的“武器”——人民群众。老一辈革命家坚持“党的利益在第一位”“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面”“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的人民立场。新阶段,我们要坚守“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的理念,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和优良作风,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四、讲好教育强国的故事,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绥德实验中学,走进教室、操场,观看同学们书法练习和体育锻炼,同大家亲切交流。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绵延不断,基础在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办教育,就是要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全民族创造活力。习近平总书记还勉励同学们珍惜大好年华,修身立德、勤学上进、强健体魄、锤炼意志,做对国家、对人民、对社会有用的人。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了延安杨家岭福州希望小学,强调革命老区、贫困地区抓发展在根上还是要把教育抓好,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勉励陕西照金北梁红军小学的学生,希望他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珍惜时光,努力学习,将来做对国家、对人民、对社会有用的人;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平利县老县镇中心小学,询问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情况,特别关注孩子们的身体健康,提出“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讲好教育强国的故事,就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五、讲好传统文化的故事,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绥德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观摩石雕、绥德平安书、剪纸、民歌、泥塑等展示,对当地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工作表示肯定。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老祖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地方考察期间皆调研了特色文化、历史古迹,强调“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习近平总书记在西安市博物院考察调研,提出“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要把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物保护好、管理好,同时加强研究和利用,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陕西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厚,是天然的博物馆。基于此,要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传承祖先成就和光荣的同时,增强民族自尊和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六、讲好脱贫攻坚的故事,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14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绥德县张家砭镇郝家桥村,详细观看村史展览,了解这里的光荣革命历史以及革命传统传承情况。郝家桥村是绥德地委在抗战时期发现的一个模范村,通过开展“村村学习郝家桥,人人学习刘玉厚”活动,掀起了大生产热潮。
贫困是人类社会的顽疾。摆脱贫困是中国人民孜孜以求的梦想,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郝家桥村积极发展特色产业,村容村貌和村民生活发生了深刻变化,荣获“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创造了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新阶段,我们要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奋发图强、自力更生,不断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胜利。
(作者系陕西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西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常务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