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2022年12月19日
不作为是一种隐形失职
——也说“蜗牛奖”
  李瑞
  领奖是件既高兴又光荣的事,可有些奖却没人愿意领。什么奖?——“蜗牛奖”。为啥没人愿意领?因为这个奖让人有点“红脸”“出汗”。富县茶坊街道颁发“蜗牛奖”,就有党员干部因为不作为领了这个奖而抬不起头。该街道通过设立此奖项,反向刺激,以评促改,力求解决党员干部不作为的作风之痛。
  “蜗牛奖”首创于江苏省泰州市。该市设立“蜗牛奖”,专治官员不作为。之后,也有一些市县予以效仿。“蜗牛奖”能引发社会关注,反映了群众对懒政、怠政的深恶痛绝,也折射出他们对党员干部积极作为干实事的希望和期盼。直面问题是一种勇气。通过让党员干部“红脸”“出汗”的办法,端正消极的工作态度,扭转少担当、不作为的工作作风,从这方面来看,茶坊街道也设“蜗牛奖”有值得点赞的正面意义。但是通过评选反面典型,搞负面“奖励”震慑“蜗牛”,从根本上解决党员干部不作为问题,实现转变作风的“华丽转身”,真正让群众满意,一个“蜗牛奖”还远远不够。
  不作为是一种隐形失职。近年来,“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已悄然成为部分党员干部的工作原则和自保逻辑。习近平总书记就曾经为不作为的懒政官员“画过像”:一些领导干部不思进取、为官不为,抱着“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心态,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做事,满足于做四平八稳的“太平官”。处其位而不履其事,对待工作得过且过,面对群众搪塞敷衍,这种不愿担当、不想作为的现象,危害性不可小觑。“蜗牛奖”本着解决问题的初衷,从行动和勇气来看,应该给予肯定。但从具体操作来说,它是亡羊补牢,属善后行为,是为前期的不作为和失职所进行的“不得已而为之”,其目的更多是警示、鞭策和反思,唤起党员干部的“岗位羞耻心”,激发他们今后工作的动力和热情。至于它能否真正让躺平、摆烂、不作为的党员干部站起来、干起来,我们应该因地制宜,因人施策,避免盲目跟进。
  如何将不作为的“温吞水”煮沸,倒逼各项工作高标准、高效率、高质量开展?这是“蜗牛奖”评选过后留给我们的问题。就目前而言,党员干部不作为是一项难度较大的挑战和任务。在治理对策上,需正视党员干部不作为的问题,从顶层设计上予以针对性防范。除了保持创新热情,还要完善干部绩效考核评价机制和相关奖惩制度;开放群众与媒体的监督渠道,加大对不作为的监督力度;对想干事、敢干事、能干事、会干事的“奔跑者”多打“强心剂”,正面激励,用容错纠错机制为他们兜底,给他们吃下“定心丸”,让其放下包袱、轻装上阵,脱颖而出,成为合格人才,带动他人成为“有为者”。同时,还要处理和把握好与“优者上、庸者下、劣者汰”机制的内在平衡协调关系,在机关和单位内部营造积极干事创业的良好工作环境,打造一支作风好、能力强、素质高的党员干部队伍。
  作风干中见,能力事上练。我们除了需要“蜗牛奖”式的工作方法,还需要更多积极有效的制度保障。消除不作为的沉疴恶疾,道阻且长,但未来仍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