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3年01月03日
延大附院急诊人:所有的付出只为守护每一个生命
通讯员崔永平
  急诊科,一个病患数量最多,病种最复杂,抢救任务最重的科室。疫情社会面放开后,平日里就争分夺秒抢救生命的急诊科,也进入了鏖战时刻。延大附院急诊科,作为延安市急诊患者救治的排头兵,医护人员每日高强度、满负荷运转,顶着巨大的身体和心理压力,用高超的医术和医者仁心的信念,扛下了当下最难熬的一波冲击。
   急诊患者激增
  延大附院急诊科的每名医护都明白,全面放开后,必定会有大量患者就诊,尤其是合并基础疾病的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容易发展为重症病例,这对整个医院,尤其是急诊科是严峻的考验。虽然科室提前做了充分准备(包括身体上和心理上),但当就诊的队伍一直从急诊接诊室门口排到急诊大厅外时,当各县区及邻近地区的120不断转运来急危重症患者进入急诊科时,当楼道和病房此起彼伏地传来患者痛苦的呻吟声还有患者家属的催促声、哭泣声时,当病区里监护仪、微量泵、呼吸机很快就不够用了时,急诊科的医护们忘记了白天、忘记了黑夜,他们一直在接诊、转运、抢救中循环往复。即使这样,急诊科的医护们仍倾尽全力保障发热患者和急危重症病人的救治,守护来院患者的诊疗安全。
   直面战斗性减员
  在急诊患者指数激增的同时,急诊科的医护人员由于连日高负荷运转,感染人数不可避免地持续增加,“战斗性减员”严重,每个被感染的医护都是战斗到最后一刻,很多人都是顶着40℃的高热坚持战斗到接班人员的到来,即使再痛苦,他们在工作中也没出现一点点差错,保证了医疗质量与安全。全科44位医护,只有4位护士、1位医生未被感染,他们所有人毫不畏惧、坚守岗位、持续作战,每天工作时间都是12小时以上,保证急诊科工作的正常运转。
  坚守是责任
  特殊时期,患者滞留是急诊科面临的最大问题,急诊科抢救室、监护室患者是平日的好几倍,床位紧张,收住入院十分困难,常常在急诊造成“压床”,患者分流不出去。冯传杰主任已经持续高烧四天,他知道科室运转困难,不眠不休积极协调,24小时在线指导科室工作,分流患者,顶着高烧和乏力的身体主持工作。当得知科室只有一个医生值班时,刚刚退烧的他就返回“火线”,值起了12小时的急诊夜班,当大家担心他身体吃不消让他回去休息时,他说:“特殊时期,我是主任,就要顶得住、扛得起,我不上谁上?!”当其他生病医生想为他分担几个小时的工作时,他说:“你们就负责好好在家休息,尤其是女同志,一定要休息好,恢复好才能更好地工作。”
  急诊科副主任张琳连续3天从早8点一直工作到凌晨1点,每日持续17个小时,为了避免反复穿脱防护服,减少感染几率,17个小时不吃不喝,大家劝她早点回去吃饭,可她却说:“支援急诊科的大夫对急诊流程不是很熟悉,我多干一会,患者就能处理得多一点、快一点、早一点,况且危重症患者那么多,哪怕为他们多争取一分钟,重症患者就可能多一份生的希望。”体重只有40多公斤的瘦小的她,穿梭在急诊科的监护室、抢救室及病房,直到高热、全身疼痛得直不起腰才被大家劝回家休息。就算回家也是担忧科室患者的安全,一直远程指导科室值班人员对患者的救治工作。“小身体,大能量”触动着每一个急诊人,激励他们一起奋勇向前。
  科室二线王剑医生作为科室唯一未被感染的医生,虽然腿脚不便,但当科室“战斗减员”到只剩他一个医生时,他坚守在科室,维持急诊工作正常运行,带领支援医生,保质保量地完成急诊科危重患者救治、分流及转运工作。他说得最多的就是:“我还能坚持几天,你们好好休息。”
  当同事因病倒下,人手紧缺时,年轻医生李养龙说得最多的就是:“我去上。”短短的3个字包含了多少责任与担当。
  护士长杨玲自疫情“放开”以来,一直坚守在科室,如果有护士倒下,她就顶上去,当大量护士被感染后,看着带病上岗的护士们忙碌的身影和人手严重不足情况,她多次流下眼泪,这眼泪不是恐惧和害怕,而是饱含了多少心痛和无奈,每次她都是收拾收拾心情,又冲到一线工作中。
  急诊科所有医护都战斗到最后一刻,第一批感染的护士尚未完全恢复,听说科室人员不足,主动返岗,维持科室正常工作,毫无怨言。
  战斗在一起,静待春暖花开
  疫情当下,即使再苦再难,急诊科所有医护人员没有丝毫退缩,主动加班、替班,随叫随到,毫无怨言,每天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已是常态,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延大附院急诊人的大无畏精神。高强度、高风险、高负荷的工作任务背后,是延大附院医护人员一颗颗高度的责任心,彰显着疫情防控战时状态下延大附院人守护百姓健康生命的初心与使命。
  相信只要我们战斗在一起,就一定能迎来明年的春暖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