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很小的时候在村里度过的,那时院子中有棵槐树,长得不算瘦小,但也绝对称不上高大。我常常爱坐在树下,它没有宽大的树荫,却正好能遮住年幼的我。于是我便缠着家里的长辈,听听村子的故事,听听灯的故事。
我从祖父口中听到,村子本来有一个延续了几百年的习惯——用日光照明。在老一辈的心里,月光便是路灯。昏昏的光下,如过河一般,歪歪斜斜地走过了一辈又一辈的人。在没有月光的夜晚,人们伸手不见五指,只好凭感觉,由黑夜走向更黑的夜。
后来,我在爸爸妈妈的话语中了解了在他们小时候,条件好了些,用起了电池式手电筒,四四方方的身子,铁皮外衣,小碗口般的灯头……最方便的是可以随身携带,提着手电走夜路,骄傲又神气。
我又想起几年前回村里,正赶上村里安装路灯,太阳能电板,顶在一个大大的杆子上头,路灯弯着脑袋。到了晚上,等太阳收了最后一丝光,这些灯便齐刷刷地睁开眼睛。我家院门口也有这样一盏灯,一半照在路上,一半落进院子,明晃晃的,像池里的水。我想祖辈们应该想不到,曾经稀罕的灯光也会在这片他们生活了一辈子的土地上,家常便饭般亮起来。
我曾在某个夜晚,登上村庄对面的小山,踏着山鸟的鸣叫,看到几十盏路灯把村庄笼罩着,毛茸茸的,像一块白毛毯,那灯光,让村庄变得柔和起来。她不再是大山的一部分了,她就是她自己,一个养活着七八十户人家的村庄,她有名有姓,有出处,也有前程。
借着这光,我还看见了院中的那棵槐树,带着风,带着阴凉,带着光阴的私语。其实,关于这村子和灯光的故事,它比我知道的还要多得多。
(指导老师 贺春梅)